食品安全:谁的问题 谁的机会 | 耕新社

一、食安问题 我们都有罪

若要彻底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除了政府治理层面,一定要有商业层面的顶层设计,只是一根筋地做技术追溯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层出不穷的食安问题,也说明有层出不穷的商业机会。但农业除了生态环境治理,也是需要懂得构造良性商业生态的。

太多农业投资的失败,败就败在战略上根本没想通。想想马云如何造淘宝,为何搞支付宝,刘强东如何干京东,为何做物流……这个时代的洗牌,没思想制高点,是根本干不成大事的。

谈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谈中国的农业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不好解决,不是无力解决,而是我们根本就无心解决。

说句偏激的话,中国的食安问题,都是我们自找的,都是自己作死的。在食品安全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有罪。

我们最大的思维习惯就是埋怨别人。埋怨农民胡来,埋怨政府无能,埋怨企业黑心。但自己要是做农民,照样胡来;自己做监管,照样不管(因为自己管不动,得罪人,太累);自己做企业,照样心也红不起来(考虑成本、想更早收益,想赚更多利润);就是做消费者,好象也很无辜,不该沾的便宜还是沾,该较真时却又不较真。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相互骗,彼此怨,食安问题谈了三十年,几乎年年讲,天天讲,却依然不见有任何改观。

二、为什么日本人就能在我们的土地上生产出安全食品?

为什么许多部门机关或大型国企、事业单位,都愿意在郊区建立自己的特供基地呢?许多人以为是特权意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你看到的监管数据,一线调研的事实,都太过触目惊心。有一个惯例,就是凡是主管哪个行业的,基本就不吃哪个行业的东西。因为看到的数据和事实太可怕了,都是装作不知,或知道也要强装忘记。

中国不是生产不出安全的果菜肉禽,也不是做不好监控,譬如山东好多基地都是供日本出口的,就没问题;譬如供港的食品,也没出过问题。那但为什么国内就不能呢?是因为一旦严格,走标准,那80%以上的产品就没办法在市场上流通了。许多人埋怨中国的食安、农残标准低,道理一样。

从某种程度讲,中国的政府真是世界上最辛苦、最无力的政府。因为现实生态如此,国情如此,太多问题,不是说你出台政策就能解决的了。每个部委其实经常会搞专家座谈,搞企业调研。但专家出的都是什么建议呢?几乎没一个能落地的。

企业都提什么建议呢?只说要增加扶持,但具体要什么扶持,也说不清。最后政府的决策,也只能基本靠领导的英明决(独)断了。两会年年开,大家看看有几个象样的提案?

当然,这个问题再往深了讲,就要归究于政治生态问题,政治文明太低级,政治机制不合理等,但这些就不是我们能讨论的了。

回归到企业(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组织主体和责任主体),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除了埋怨,就不能做得更好些么?

说大环境不好,那为什么日本人就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种出合格的庄稼呢?说成本问题,日本人为什么就敢傻五年,心甘情愿去赔钱呢?说做农业不赚钱,为什么日本人搞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呢?

我们就是太聪明了,太想投机了,太想干大事了。人人都在谋划全国布局,人人都想搞业界联盟?我警惕也特别反感这个。

一群商人搞什么联盟?上下游产业链打不通,联盟有什么用?大家聚一起,连个同业良性竞争的基本规矩都订不了,一起开会搞联欢,吃吃喝喝又有什么用?一起加个群,大家稍带发些广告,搞点赞助,又有什么用?

朝日绿源农场散养的牛

日本人在山东做了一个叫朝日绿源的直营农场,是因为他们看好中国未来高端食品市场的增长空间和机会。

既然中国人做不好食安,那就他们干好了,钱他们来赚。

日本人在山东有很多协议生产基地和代加工的合作食品工厂,大概小三十年了吧。但直营农场还是新生事物,是最近七八年的事。他们为什么种蔬菜、做牛奶?因为他们发现安全有保障的“生鲜”市场,在中国的机会很大。

这两年国外进口的液态奶(洋牛奶)在市场上非常火爆,这其实是非常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鲜牛奶飘洋过海,海上运输+过关+流通,都差不多小半年了,还怎么个“鲜”法?

进口的洋牛奶保质期竟然都是8个月甚至一年,这就是欺负中国人无知或傻(无条件的崇洋媚外)。一个令我们特丢人的事实,那就是液态洋牛奶出口,只针对中国市场。

这么一比,日本人在中国搞直营农场,做真正的鲜牛奶,就显得厚道许多。而日本人当年为了侵略中国,做了近八十年的调研准备。战后日本人反思,不再明目张胆搞武力扩张,换成更隐蔽的经济殖民,他们对中国市场、中国社会、中国人性的研究,远远比我们要深刻得多。

讲这么多,是期望年轻人警醒点,做事耐心些,市场就是市场,不要总是埋怨政府,不要总是埋怨社会。

我们要反思的是,中国大好的市场机会,为什么都被日本人抢了先?人家为什么就不讲“劣币驱逐良币”?人家为什么就能良品赚良币呢?

苹果胡来了么?特斯拉胡来了?谷歌胡来了么?为什么我们干不好,就爱讲社会环境不好呢?人家的好产品为什么就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为什么鸦片战争之 后洋货在中国大行其道?而现在依然如此呢?

三、我们不能永远只会遗憾和凑合

我们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希望。

希望年轻人能正视问题,耐下性子,不要有任何投机思想,好好干,聪明地干,还是有很大机会和市场的。

再反思一下京东,为什么就京东能崛起呢?就因为刘强东老实,知道实实在在提升线上平台的购物体验,就必须一门心思地搞好物流,做重平台。那些所谓聪明的,轻平台,轻模式,现在都怎么样了?

凡是企业家,凡是资本家,凡是创业者,做商业一定要懂得讲点政治,讲点战略,讲点民族情感,讲点国家大局,不是虚头巴脑的扯大话,也不是低头贴耳的拍马屁,而是要以更聪明点、更深入些的方式和手段。个人也好,企业也罢,能力不强,水平不行都是扯。

一句话,专业强人,科技强企,战略强国。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个词也是“互文”的。

许多人问我农业怎么搞,都期望几句话,一堂课就给他讲明白,这是太自大、太浮躁的表现。

凡是想做成农业的,不愿意深入、持续、认真研究学习的,再有钱,再有情怀,机会再好,卡位再好,也终是不会太成功。

如果说做农业不挣钱,就应该赔钱,或根本想不明白农业怎么赚钱,也是非常可笑的。从事这个行业,赚不了钱或想不明白怎么赚钱,那还干什么劲?

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冷静思考和深度延展,目的就是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反醒。我做耕新社,做互联网+农业新知社群,主要是扮演“敲钟人”的角色,希望大家多多见谅我的“狂躁”和“偏激”。

从四零后到九零后,我几乎听遍了六个代际不同的人群(从正部级政府高官到大企业高管,从院士到初中生,从城市白领到乡村农民)太多相似的抱怨和不甘。

我就是着急,难道这种抱怨和不甘还要继续延续到下一代么?我们就只会抱怨么?我们每一代人的大好年华,都干了什么呢?为什么许多并不复杂的问题却永远难以解决,并总是积重难返呢?

天天灌鸡汤是会被灌傻的,天天愤怒也是会变痴呆的。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如韩国人一样激烈点,较真些?为什么就不能如日本人隐忍点、远谋些?不是谈社会问题,不是谈国民教育,就是想让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创业者反思,你,都能干些什么?你,能不能进步一点点?你,能不能自觉一点点?不要太多解释,好好干!

撒点澎湃的“鸡血”,是期望大家壮士扼腕,少些抱怨,多点热血,然后排除万难,以“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做点大事和好事吧。

一切社会的“五十度灰”地带,淌还是要淌的,但别陷进去就好。

本文是根据段老师在耕新社的 #新农人社群# 里每天和耕友互动分享的记录整理而成,想听更多干货?想和更多的新农业专家互动?赶紧扫码成为新耕友吧。

本文转自:growing_tribe

​耕新社是国内新锐的 “互联网+农业”新知社群,由跨界物流、电商、农业、文化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段战江老师发起创立,倡导“让知识更有肥力,让农业更有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食品安全:谁的问题 谁的机会 | 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