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朝阳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遭遇的是一连串的偶然和天灾。但偶然的背后是必然,如果不能看清隐伏其下的趋势,我们将无法理解即将到来的风雨。
一场非洲猪瘟,就让猪价一路翻倍,成为CPI推手。一场新冠肺炎的疫情,就让我们困在家中,经济停摆。
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因果链条的关系。
今天是2月19日,农历正月廿六,雨水节气。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正是春雨如油的天时。
但遗憾的是,因为疫情,我们可能会“完美”错过春耕。
这又将给如今的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很多人在关心,农民工的复工情况怎么样,但是很少人关心,农民恢复耕作的情况怎么样了。
中国地域南北跨度大,各地进入农作的时间有先后差,但基本上都进入了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
南方地区在2月下旬就必须开始春耕,进3月就要开始播种早稻。北方地区春耕时间也将在3月开始。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粮食生产大于天。但是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的春耕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农资企业尚未复工复产。
和大部分企业复工程序一样,农资企业开工也需要经过多层审批,以及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批准,复工难度较大。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资企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不能够再春耕前及时到位,这部分企业的正常复工率较低。
二是农资到村到店难。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受疫情影响,交通封锁、物流中断,在各地基层村社的防疫管理和春耕管理没有兼顾到位,造成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无法进入到实际需要的地方。
三是管理一刀切的问题。
封村堵路,完全禁止村民农户出门,禁止农民下田。这种一刀切的现象在基层村社地区极为普遍,使得农事活动完全无法正常开展。这种只管防控不顾生产的行为也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懒政现象。而且这其中还掺杂着管理欲望膨胀、暴力执法等问题。
靠天吃饭,天不等人啊!
李克强18日在会议上说,“当前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农时不等人”。
14亿人要端碗吃饭。猪肉涨到40块钱或许可以不吃,但粮食涨到50块钱不也得买。
如果因为盲目、死板地执行防控工作,而不注重返工和开展农业生产的工作,其中隐患将在未来几个月暴露出来,到时可能会为时已晚。
在春耕时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轻则影响这一季的粮食收获,重则影响全年的农业秩序。
对农户来说,耕种时间直接关系到收成,收成直接关系到他的收入,关系到他一家老小的生存问题。
农业和粮食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能确保粮食安全的架构都是空中楼阁。
基层管理防控向生产两头并行,开始春耕,迫在眉睫!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报,截至16日,全国保供协作机制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复工率达97.3%,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开工量达63.4%。
高层明确指出:推动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决不能让主要农资出现短缺;
必须给农民释放明确信号: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
当前农业生产到了关键时期,该出的政策要尽快出,同时做好政策储备,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压实地方属地责任,抓紧春耕备耕,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
当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金融风险、房地产政策和新兴线上产业时,我们常常忘记这一切的基础始终是第一产业,是农业。
我们用了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的确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我们也因此陷入了地大物博、年年丰收的见知障碍。中国可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绝不是一个农业强国。
仅仅是自给自足,就已经耗尽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力气。
在不考虑出口、仅仅是国内消费的情况下,中国的三种主要粮食玉米、大米和小麦的产量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
美国农业部2019年对中国三种主粮记录是:
国内消费大米占全球28.9%,产量占比29.5%;国内消费小麦占全球17%,产量占比17.5%;国内消费玉米占全球24.6%,产量占比23.5%。
但是考虑兼顾出口的话,三种主要粮食仍需要进口,只不过说进口依存度相对较低。
就在大家无知无觉的屯粮,在线上抢购食品的时候。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6.638亿吨,增长0.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减少了1462万亩,下降0.8%。而中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
耕地问题,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是如今横亘在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其表现为耕地减少、耕地闲置、耕地流转和耕地更改用途,进而影响了我们的粮食生产。
没有人想种地,因为种地的收入微薄。
图源网络
愿意回乡务农的,往往从事的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活动,养殖、水果、花卉、林业……
中国有18亿亩耕地,但是有6亿农村人口,单靠种地获得收入是难以致富的。
袁隆平院士一直在为农民的补贴发声,必须要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提升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粮价平稳。
他说“我怕什么,我那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憋死人咯!”
为什么每每到了关键时刻,最后让大家听到真话的,都是袁隆平、钟南山这样的老人?
粮食问题和粮价波动可能不仅在考验中国。
还有一个幽灵盘旋在全球的上空,制造出不幸、意外和灾祸。它叫气候变化。我们创造了它,却对它有心无力。
去年年底在马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结果令人失望,各国虽然承诺继续减少碳排放,但是却未达成一个全面一致的协议。
温室效应后果大家都懂,但是谁愿意花大代价自断臂膀?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15-2019年的平均温度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2019年气温升高已达到10年来的峰值,比工业化前时代高除了1.1℃。
社科院和气象局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也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弊大于利,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要特别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两种风险事件的发生。
图源:新华社
洪涝、干旱、热浪、野火等灾害发生的频率将大幅上升。每年将至少发生一次高温热浪,出现农业干旱的几率增加了10倍,洪水出现频率增加10倍。
气候变化是一个相互勾连的巨大模型,牵一发而动全身。
澳大利亚的大火,和现在肆虐亚非的蝗灾,都可以说是一连串气候变化的结果。
持续性的高温和干旱,造成了这场绵延4个月的全国性大火,对整个澳大利亚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未统计完成。
其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目前预计大火将造成澳大利亚GDP损失0.5个百分点,对其畜牧业、农业,主要是畜肉、羊毛、棉花、高粱、葡萄酒等造成巨大损失。
而反观正在肆虐的蝗灾,蝗虫灾害在非洲并不少见,但这一次蝗灾规模之大也是源于反常的雨季暴雨,给了蝗虫数量激增的湿润条件。
从埃塞俄比亚出生,乘着反常气候的大势,飞过乞力马扎罗山,飞过红海,飞过半岛,飞过中东,进入南亚,目前终于停下了脚步。
蝗虫来去很快,对植被的破坏速度惊人。
要知道此次蝗灾行经路线中,非洲、中东的几个国家,包括后面的巴基斯坦,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粮食自给能力的,需要依赖国际进口。
蝗灾进入印巴之后,两国罕见的相互妥协。
印度也是有超十亿人口的全球人口大国,恒河平原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产区,蝗灾对其具有直接威胁。印度方面学者的预估是,一旦蝗灾再起并攻陷恒河平原,将造成30%-50%的粮食减产。
目前蝗灾的势头被压下是好事,不然无论其进入中国还是东南亚的产区,都将使全球粮食严峻形势雪上加霜。
而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出现,全球各地还将面临更多的自然灾害,对整个农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国际粮价也将出现波动。
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
我们要警惕,用低价粮食出口倾销削弱他国农业根本,用粮食换取资源,用粮食换取政治利益的一系列操作再次出现。
就像古时,遇上天灾面临绝收的农民,只能出卖自己的所有,去换取地主家的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