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走进大师”系列讲座,易中天说道:“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不被毁坏出来的”。】
从回忆里找寻问题答案,有时候就是给自己不痛快。在确定写这篇文章之前内心挺纠结的,但在读了心理学家李雪的文章《不是你不够好,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而已》之后,就决定要面对过去的一些不美好。只有勇敢地直面过去,一个人才算真正的成长。身边类似的事很多,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可以拿来讲一讲。家庭教育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但被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在我国也是近些年来的事情。
李雪老师评述了“18岁的小斯高考后跳江自杀”案例。这个家庭“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重大虐待”,非单亲、有温饱、无肢体伤害,在父母看来问题的发生毫无征兆。但小斯说“考98分都被骂”、“看到QQ在线会被骂”、“吃饭打嗝会挨耳光”、“全校第73名的成绩也被轻视‘才73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看完案例心疼极了。小斯走后,父母怪“孩子记仇”、“一切都为孩子好”、“怎么不想想我们的好”。正如李雪老师所说,“无数这样表面正常的家庭,内里都是精神上的地狱”,“精神虐杀孩子的父母都会给自己找一个高尚理由: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于是孩子永远不够好”。
长久以来,我们周边环境对“心理创伤”的关心程度并不高,看不到宣传也没有过接触。因为心理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多人也就不当回事儿,长辈们在谈及“抑郁症”时还面带笑容嘲意。请允许我称他们为“心理盲”。《潘神的迷宫》、《黑暗楼层》、《寂静岭》等欧美电影已清晰地表现了少年心理创伤对成人世界的影响,不可忽视。所有的恶源你都可以逃避,孩子却无力逃脱“心理盲”的家庭环境。
在电影里听到“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的道理,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从青年朋友们借来的几则故事,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故事。
住在西南地区农村家庭的人都知道,家家户户养猪,每家都有一口大黑铁锅装剩菜剩饭和饲料。这是我农村表哥的故事。
那时他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家里买了包子,爸妈说他吃不完,只给包子的一半。他犟要了一整个。吃完了馅儿和一半面皮,饱了,的确吃不完,希望妈妈帮他把剩下的吃了。妈妈“没领情”,也不敢告诉爸爸。“其实我爸一直在留意我”,他说,“所以我偷偷把剩下的包子丢进泔水桶,就在转身的时候,他就忽然出现在我面前,揪着我耳朵说‘犟嘛,就是不听话’”,疼得哇哇哭起来。我说,“这有点像恐怖片”。
他爸马上要出门找亲戚办事,用手指着表哥的脑门说“马上捡起来吃掉,你以为粮食不可惜,一点不懂事,老子下午回来要是看到还在,你给老子等着!”撂下这样的话,表哥傻愣愣地站在大铁锅前,他用小手拿起沾着泔水的面皮,闻了闻都作呕,如何吃得下去?
他说,以前爸爸都是用细竹竿打他,特疼,他怕。在恐吓和担心中,吃完了泔水味的半个包子,下午上课呕吐,病了两天。
小赵是我大学校友,积极开朗而且家庭小康。他说,其实小时候也并不富裕。他有个藏了很多年的故事。
在他的印象中,奖状和小红花有着最美的颜色。客厅里,沙发紧靠的那堵墙,贴满了他的奖状。红红的、金黄的一片,他说,很好看。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虽然不懂得真正的荣誉是什么,但心里就是很开心。
有天下午放学回家,父母有点小吵闹。他说他饿了问饭做好没,爸爸一下子暴怒起来,狰狞地吼他:“是不是没给你吃饱过?你是饿死鬼投胎啊!”他被吓到了。爸爸又指着墙上的奖状,大声说“墙上这些是啥子东西,有啥子用,一面好好的墙搞得乱七八糟!”说罢就撕掉一张。妈妈赶紧制止。他顿时觉得“得那么多奖状又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他不准爸爸撕,“不要你撕,这是我的,我来撕”。
小赵撕下了一张又一张闪着光芒的奖状,够不着的地方就踩在沙发上继续撕,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叛逆是青春期的关键词之一。很多人都会在这个阶段和父母争吵,开始变得有个性,不再是所谓的“乖孩子”。同事小田就是这样一位女生。
故事在初中。没有不听父母的话,也没做什么错事,但自己的想法就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以致于爱一个人生闷气。“他们眼里只有钱,说什么话都会提‘钱’,我提的要求他们都会用‘钱’挡回来”,她烦,和父母关系很僵。想不开曾割过腕,幸好伤口不深第二天又好了。亲弟弟在她卧室里出主意,听说有位妈妈重男轻女对她女儿不好,女儿喝药了,但抢救及时活下来,后来她妈对她好得不得了。
小田倚靠在窗户边,六楼。她妈过来了,“听小弟说你有跳楼的想法,你敢吗?给你两百块钱,你跳嘛……鄙视你没得这个胆。”说完就回客厅了。小田怎么也没想到,心凉,眼泪刷地就流下来。小田说,因为青春期那会不怎么好,家里关系一般般,现在工作了也就不怎么回去了。
写别人的故事,更多会感慨;写自己的故事,不止是感慨。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都要跑着赶回家做一件事——看动画片。18点至18点20分,令我期盼,中央电视台只有这个点会放动画片。坐在电视机前的小板凳上,眼睛里闪着光。动画片看到一半。爸爸过来了,递来零钱和空瓶,叫我去街口打酒(那个年代都是打酒打酱油打醋)。我很不情愿,因为等我买了酒再回到家时,我特别喜欢的动画片就结束了。那个年代,当天的电视只会在第二天下午重播,而那时是我正在课堂上坐着。
我说“还有几分钟就看完了,我看完了去。”爸爸说,一会有个伯伯要来,叫我赶紧去,回来再看。我说,“动画片只放一次,今天没看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我看完就去嘛。”于是,爸爸去厨房忙。
伯伯提前到。爸爸叫我把遥控器给伯伯,我央求他说动画片马上就结束了。伯伯说不要打扰我,让我继续看,爸爸就没有再多说什么。动画片看完,菜还没做好,我高兴地起身准备出门。爸爸夺过我手上的零钱和瓶子,一记响亮的耳光猝不及防地打在我的左脸。我立刻大哭起来。爸爸瞪大了双眼,咬牙切齿如地狱里的行刑官,大声说道“你这个娃儿太不懂事了,还有脸哭!……老子一哈儿再收拾你。”
我跑回卧室冲进被窝,在这狭小的黑色空间里释放我的嚎啕哭声。妹妹在旁边,她被吓到了。妈妈掀开被子,说“你爸爸还不是累了一天,你就理解他,没有他谁挣钱给你读书,别生他的气”。伯伯进来,说“这个是你爸爸不对,我已经说(教育)他了,他不会再打你的,不要难过了好不好”。再次掀开被子的人——我再次被吓到——竟然是爸爸。“不准哭,今天你伯伯来家做客,丢不丢脸……再哭,等你伯伯走了就再打你……听话,不哭我就不打了。”
伯伯拉着我走进客厅吃饭,同时让爸爸承认错误。爸爸说:“咋个可能老子给儿子说对不起……我没读过啥子书,懂不起这些。”爸爸,读书少并不是你打我的理由!一记重力疼痛的耳光,直到今天都刻骨铭心,并没有伴随时间流逝而消失。
很多人无法启齿这些故事,都深埋在心底不愿分享,藏匿是最好的方式,就如同影视作品《欢乐颂》的安迪一样不想问不想知。说实话,并不希望大家能有共鸣,可能会让你联想起曾经有关记忆。但不得不承认,父母的“心理盲”,对孩子而言是罪过。父母的数落和羞辱让孩子产生巨大心理负担,冷暴力逼出内伤,简单一句话足够颠覆孩子的一生。说爱孩子,殊不知刀子嘴句句插在心。这些负能量凭什么让尚不成熟的孩子来买单呢?在一些人眼里,只有成人世界才重要,因为成人世界不容易,父母要挣钱养家。
我们接受的是事实,进行的是自我安慰,过去的真相都应该得到承认。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导致人生无可挽回的新闻屡见不鲜,一直在发生,从未停止过。很多家长仍旧认为“那是发生在别人家的事”,不会与自己有关。直到今天,还是有不少人打着“养家不容易”、“打你是为你好”、“为你付出那么多”等等之类的高尚旗帜搞情感绑架,让孩子内疚以致于觉得欠了父母那么多,还也还不上。甚者会被说“你这孩子没良心”、“你这孩子不懂得体谅”、“你这孩子读书读哪去了”。
反观欧美电影中父辈对孩子指导、尊重、关爱等等,我们或许会有教育的启示。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知道,最重要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自觉、正常的人际等都以之为基础,你们不能再是下一代的“心理盲”了。把关爱和自由之炬传递下去,不要熄灭,照亮整个社会,照到每个家庭的角落。
【结束语: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很喜欢看毕淑敏老师的书,《心灵的力量》也让我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