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D探索-MVCC
MVCC
MVCC模块ETCD的存储模块,是ETCD核心模块。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其代码的封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MVCC作为底层模块,对上层提供统一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定义在kv.go这个文件中,很像一个头文件(.h)。我们可以只看kv.go以及配合kv_test.go就可以知道mvcc包是怎么用的。
kv.go
type KV interface {
ReadView
WriteView
// Read creates a read transaction.
Read(trace *traceutil.Trace) TxnRead
// Write creates a write transaction.
Write(trace *traceutil.Trace) TxnWrite
// Hash computes the hash of the KV's backend.
Hash() (hash uint32, revision int64, err error)
// HashByRev computes the hash of all MVCC revisions up to a given revision.
HashByRev(rev int64) (hash uint32, revision int64, compactRev int64, err error)
// Compact frees all superseded keys with revisions less than rev.
Compact(trace *traceutil.Trace, rev int64) (<-chan struct{}, error)
// Commit commits outstanding txns into the underlying backend.
Commit()
// Restore restores the KV store from a backend.
Restore(b backend.Backend) error
Close() error
}
(我只复制了最重要的Interface,请结合kv.go文件来看)
我们是这样来使用KV的
func test() {
kv := mvcc.New(...)
kv.Put(key, value, ...
kv.Range(key, end, ...) // Range就是Get方法
...
}
mvcc有一个New
方法,返回ConsistentWatchableKV
,它继承自KV,用来实现ETCD的Watch机制。我们现在讨论KV
。
作为一个Key-Value存储,存储模块至少要支持增删改查
。KV
首先定义了
Put(key, value []byte, lease lease.LeaseID) (rev int64) // “增”、“改”,WriteView中定义,KV继承ReadView
Range(key, end []byte, ro RangeOptions) (r *RangeResult, err error) // “查”,ReadView中定义
DeleteRange(key, end []byte) (n, rev int64) // “删”,WriteView中定义,n是删除的个数
这三个方法实现了数据的基本操作。
参数很好理解
- key、value
- leaseID 租约,熟悉ETCD都能理解,租约是附着(attach)在KeyValue上的
- rev 版本号,mvcc的体现。(这个后面说)
- end 不同于Get()方法,查询都是范围查找Range(),查找区间[key, end)。
- RangeOptions查询参数,RangeResult查询结果。(这两个结构体参数很好理解,不多赘述)
同时KV
提供了事务操作
Read(trace *traceutil.Trace) TxnRead
Write(trace *traceutil.Trace) TxnWrite
Commit() // 提交未提交的事务
顾名思义,一个读事务、一个写事务
参数
- trace 链路追踪用,如果你不了解链路追踪,完全可以忽略这个参数。这个参数不影响逻辑。
- TxnRead、TxnWrite分别继承ReadView、WriteView,也就实现了Put、Range等
除了基本数据操作,KV
提供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方法
Hash() (hash uint32, revision int64, err error)
HashByRev(rev int64) (hash uint32, revision int64, compactRev int64, err error)
Compact(trace *traceutil.Trace, rev int64) (<-chan struct{}, error)
Restore(b backend.Backend) error
这些方法从名字上我们或许能够知道是在干什么,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干。
- Hash()、HashByRev() 是将当前KV存储的数据做CRC冗余校验,返回uint32 hash值。ETCD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可靠,即使出现各种网络分区现象,也要保证数据一致性,所以就必须要有数据校验的功能。Hash函数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功能。
- Compact() 将给定Rev之前的数据‘压实’,即之前的数据再无法访问。ETCD不会留存所有的数据,长时间运行存储空间不允许。所以会将旧版本数据Compact。(熟悉Raft的同学知道Raft的日志压缩策略,Raft模块日志压缩时会调用Compact,这块在Raft模块会说到)
- Restore() KV可以从给定的Backend中恢复数据。
(建议读者阅读kv_test.go中所有的测试用例,便可以更深刻了解 KV
)
如此,我们便有了这样一个轮廓:
MVCC为其他模块提供了这些功能。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看下这些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在讨论实现过程的时候,我不会仔细介绍每一行代码,这样难以理解并且也没有必要。但我希望读者能够自己阅读并跑一遍测试用例。
在看代码之前,请先试想,如果让你来做底层的KV实现,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会这么做:
既然是KV存储,用一个Map来存储。如果需要持久化存储,将Map中的数据拷贝一份到DB,Map中保留最新数据。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已经实现了底层功能。你做到了:
- 持久化存储
- 缓存最近数据(map)
- 快速索引(map自身的hash函数)
或许通过封装很容易做到:
- Watchable 监听机制
- Lease 租约机制
但你很难做到:
- 多版本控制MVCC
- 前缀查询(ETCD的重要能力 --prefix)
并且你这样做有些不足:
- 索引依赖map的hash函数,难以避免大量数据的hash碰撞,降低索引效率
看完这些你有其他的想法实现上述难以做到的功能吗?
你可能会放弃使用Map做内存存储,而使用一种数据结构(B树或B+树)来代替。给每一kvpair附带一个版本号。
我们试想了这么多,其实已经猜出了KV
底层实现的80%
具体看下
mvcc包中,store是KV
的具体实现,store支持Put、Range等操作。首先需要关注store中的一个变量:currentRev
。它是一个“严格”递增的版本号。“严格”是指currentRev的每次递增都会有锁。
store的每次写操作(Put、Delete等)都会使currentRev递增。currentRev就是Revision
紧接着,我们需要知道value存在哪?value是以键值对的形式保存,键值对是以KeyValue
结构体的方式存储在store中,我们需要知道KeyValue
是怎么定义的。
// 直观的想,KeyValue可能是这样
type KeyValue struct{
key string
value string
}
// 但它其实包含更多的东西
type KeyValue struct {
Key []byte `protobuf:"bytes,1,opt,name=key,proto3" json:"key,omitempty"`
// 创建时的store版本号
CreateRevision int64 `protobuf:"varint,2,opt,name=create_revision,json=createRevision,proto3" json:"create_revision,omitempty"`
// 最后一次修改的store版本号
ModRevision int64 `protobuf:"varint,3,opt,name=mod_revision,json=modRevision,proto3" json:"mod_revision,omitempty"`
// KeyValue自身维护的版本号
Version int64 `protobuf:"varint,4,opt,name=version,proto3" json:"version,omitempty"`
Value []byte `protobuf:"bytes,5,opt,name=value,proto3" json:"value,omitempty"`
// 租约ID
Lease int64 `protobuf:"varint,6,opt,name=lease,proto3" json:"lease,omitempty"`
}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每一个KeyValue都对应一个Revision。
如果我们想查询一个KeyValue,可以用Revision做索引
如上图:
foo=bar创建时Revision=1。那我就可以用1
来找到foo=bar
同理:
- 3可以找到foo1=bar1
- 4可以找到r=b
- 6可以找到foo=bar3
这么做的意义在哪?在于它保存了KeyValue的所有变化,即使最后foo=bar5。我依然可以找到foo之前的值。这就是mvcc多版本控制的根本所在。
这个时候我们得出了用Revision找到KeyValue。但实际情况我们是用key去找到KeyValue。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用key找到Revision。
store中使用BTree
实现key快速找到Revision。
(BTree具体实现可以阅读github.com/google/btree)
其中Backend是KeyValue的存储,也是我们之后要讨论的。
对应关系如下
当我们想要查key为foo对应的值时,我们可以指定Revision开始查询(如果不指定,默认从最新开始查询)
我们找几处代码来论证以上所述。
首先找到store的Put具体实现。
// store -> storeTxnWrite -> Put -> put
func put(...) {
...
tw.tx.UnsafeSeqPut(keyBucketName, ibytes, d) // Backend 添加 Revision->KeyValue
tw.s.kvindex.Put(key, idxRev) // BTree Index 添加key->Revision索引
...
}
再看store的Range的具体实现
// store -> storeTxnRead -> Range -> rangeKeys
func rangeKeys(...) {
...
revpairs := tr.s.kvindex.Revisions(key, end, rev) // 在Index中,用key查找Revision
...
_, vs := tr.tx.UnsafeRange(keyBucketName, revBytes, nil, 0) // 用Revision在Backend中查找KeyValue
...
}
从这两处就能简单证明上面所述。
接下来讨论Backend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都了解,ETCD的持久化存储是基于BlotDB的,Backend就是对BlotDB封装了一层。Backend在BlotDB上做了一层缓存,缓存最近的数据。
backend结构体是Backend接口的具体实现,我们首先关注Range、Put是怎么实现的
// backend -> ReadTx -> UnsafeRange
func UnsafeRange(...){
...
keys, vals := rt.buf.Range(bucketName, key, endKey, limit) // 从缓存中查找
if int64(len(keys)) == limit {
return keys, vals // 如果缓存中有全部数据,直接返回,不走DB
}
...
k2, v2 := unsafeRange(c, key, endKey, limit-int64(len(keys))) // 从DB中查找
}
// backend -> batchTxBuffered -> UnsafePut
func UnsafePut(...) {
t.batchTx.UnsafePut(bucketName, key, value) // 数据保存到DB
t.buf.put(bucketName, key, value) // 数据保存到缓存中
}
那么查询一个Key的流程就是这样的:
- 根据key,在索引中查到Revision(利用BTree)
- 根据Revision,在Backend的缓存中查找
- 若缓存中不符合条件,在BlotDB中查找(Blot自己的索引)
这里有一个细节,Backend的缓存中是怎么查找的呢?缓存的结构如下
type bucketBuffer struct {
buf []kv
used int
}
数据是保存在一个数组中,每次查找都需要遍历数组吗?不是的
每次写事务提交后都会将本次写操作的缓存merge到读缓存上
func merge() {
...
sort.Stable(bb)
// remove duplicates, using only newest update
widx := 0
for ridx := 1; ridx < bb.used; ridx++ {
if !bytes.Equal(bb.buf[ridx].key, bb.buf[widx].key) {
widx++
}
bb.buf[widx] = bb.buf[ridx]
}
bb.used = widx + 1
}
merge会将所有key排序,并且去重。也就是说缓存中的key始终是有序的。
所以查找的时候就可以用二分法了。
func (bb *bucketBuffer) Range(key, endKey []byte, limit int64) (keys [][]byte, vals [][]byte) {
f := func(i int) bool { return bytes.Compare(bb.buf[i].key, key) >= 0 }
idx := sort.Search(bb.used, f)
if idx < 0 {
return nil, nil
}
if len(endKey) == 0 {
if bytes.Equal(key, bb.buf[idx].key) {
keys = append(keys, bb.buf[idx].key)
vals = append(vals, bb.buf[idx].val)
}
return keys, vals
}
if bytes.Compare(endKey, bb.buf[idx].key) <= 0 {
return nil, nil
}
for i := idx; i < bb.used && int64(len(keys)) < limit; i++ {
if bytes.Compare(endKey, bb.buf[i].key) <= 0 {
break
}
keys = append(keys, bb.buf[i].key)
vals = append(vals, bb.buf[i].val)
}
return keys, vals
}
查找先用二分法找到key所在的id,然后从id开始遍历,找到key~endKey之间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