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打人怎么办

什么是攻击行为

打人、咬人、踢人、摔东西、尖叫这些行为都是属于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属于社交行为

攻击性是每个孩子都肯定必须一定会经历的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呢?


模仿

孩子模仿的对象,最多的就是父母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对待攻击性的态度,以及平时待人接物的状态,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那么,带孩子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儿的时候,如果某个孩子的攻击行为出现,孩子也会学到

同样的,如果看一些动画片里面,有这样的行为,孩子也会尝试模仿


不管怎么样,无论从哪儿来,孩子的攻击性始终会存在,也会出现,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制止它,而是去很好的引导它。


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时,他们的攻击行为容易出现


先看看引起愤怒的原因有哪些


—恐惧  —

要求不被满足

—挫败羞辱受伤  

—感觉不公平被误解

—秩序感被打破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可能他们会生气和愤怒。进而出现攻击行为


安全感缺失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比较容易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透过这个方式引起家长的注意


当孩子没有安全感,心里的爱不够多,他们常常会表现的忿忿不平,心里有说不出的怨气。攻击性自然也就出来了。


社交

有些小朋友的攻击性其实只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学习如何社交。


那么,他们的社交内容是什么呢?

你挡着我了

你别抢我东西

你想打我吗

我喜欢你

你的衣服很好看

你身上的东西是什么



那么,孩子在表达这些社交内容时,可能展现出来的都是抓衣服啊,抓脸啊,扯头发啊之类的。家长会误以为孩子是有攻击行为的,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尝试去读懂孩子的语言,告诉他们正确的社交方式。


如何预防孩子的攻击性

首先,我们需要以身作则。

—宝宝的第一模仿对象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宝宝的行为。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做法。比如,如果孩子犯错,我们就是用打的方式解决,又或者,在孩子面前,和对方打闹好玩儿,让孩子产生困惑,那么去要求孩子做到行为良好就不太现实了。

孩子也会去观察,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处理自己情绪的。比如,我们工作时不顺心,下班回去就不高兴,到处摔打东西,发脾气,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见样学样。

其次,我们需要带孩子和同龄人进行社交

打人是社交行为,我们就需要教会他们如何社交。

宝宝之间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进行平行模仿(平行模仿的意思是其他孩子做什么,过一会儿,自己也跟着做)。当自己的孩子行为不当时,及时制止,其他孩子行为不当时,及时抱开。

那么,其实我们还是需要注意为宝宝选择品行好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和游戏,以消除不利因素对宝宝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以群分)。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自己的孩子有攻击行为,而家长无作为的话,以后,估计和自己孩子一起玩儿的小朋友都是这种类型的了。

然后,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读过我文章的小伙伴应该发现了,我特别喜欢强调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对于小朋友来说太重要了,而且,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和安全感有关。

安全感足的孩子相对来说较少出现打人的行为

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采取经常的,一贯的,可靠的慈爱态度,婴儿会觉得满足与舒适,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我们尽量不对宝宝撒谎

全身心的关注宝宝

不拿宝宝当出气筒


然后,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

我们先通过大量的实际场景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正面管教的情绪脸谱十分有用,可以某宝入手一张)这个感觉叫做生气,这个叫做伤心,这个叫做嫉妒等等,当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告诉孩子,当你遇到什么情绪时可以怎么处理。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你生气时,你可以打沙发,可以哭,也可以来找妈妈抱抱。当孩子遇到情绪时,他们就有了疏导的路径。情绪其实就像洪水一样,能疏不能堵。我们还可以用小熊来给孩子练习,这只小熊生气了,于是伤心的哭了,熊妈妈来安慰了小熊,小熊哭了一会儿就舒服多了。

最后,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社交的方式


喜欢的时候,想去探索时,轻轻的摸:喜欢妈妈是吧,妈妈喜欢你这样轻轻摸

想和别人打招呼时,挥舞小手

遇到别人拿东西时,可以说:不许你拿,也可以叫妈妈,或者可以抓住东西不放

让孩子尝试用语言来表达


孩子已经打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些典型的错误做法:

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当孩子打了别人,用商量的口气说,宝宝,别打小朋友了好吗?这样的问句不能让孩子明辨是非

显而易见的明贬暗褒:哎呀,现在凶得很,大娃娃都敢打,管都管不到,这样做孩子会以为打人是正确的

不恰当的玩笑:来,打臭爸爸。孩子会迷惑,并且将打作为社交的方式之一。

一味的讲大道理:打人不对,下次不要打人了哟

口头制止而没有行动:看到孩子打人,就喊“不要打了”,但没有行动

有制止的行动没有原因:拉开孩子以后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

过激的反应强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识:一巴掌下去:“看你以后敢不敢打人家”。孩子也会把打人视作发泄情绪的手段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宝宝所产生的影响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够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承认注意的行为—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自然就放弃了(比如咬妈妈)

宝宝可能明知故犯去打人—寻求关注,逆反的表现


我们不能给孩子贴一个标签,这个孩子爱打人,如果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打人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对方道歉,然后回来安抚自己的孩子。

我们需要保持冷静

坚定的阻止宝宝这样做。每一次都抱回来(甚至可以抓他头发)用行动告诉孩子这件事情是不可以的。

问孩子打人的原因,理解他的情绪,告诉他,下次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耐心细致地向宝宝讲明道理,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式

孩子愿意的话可以带孩子一起道歉,或者自己去道歉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

注意利用故事,儿歌或者其他孩子的正面行为,灌输正面的道理和行为标准,让孩子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我们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

建立规则,如果打人,妈妈会把你抱走

同理心,如果别人打你,你不开心,你打其他孩子,他们也不开心

社交性,打人的孩子,小朋友都不喜欢,有规矩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喜欢,可以一起玩



如果小朋友行为转变

对于宝宝行为的转变给予及时的鼓励

宝宝和其他孩子社交很友好的时候,要说妈妈喜欢你这样和其他孩子温柔的交流

从正面分享宝宝棒的地方

不用强化说,今天没有打人之类的,会让宝宝联想到打人的行为



总结一下,孩子打人以后,我们千万不能

给孩子贴标签(打人是坏孩子)

不恰当的示范(打自己的孩子)

不恰当的强化行为(过分斥责)

反应冷漠

不理解孩子的情绪

强迫孩子道歉(家长代劳)


我们应该

给对方道歉

分散宝宝注意力,淡化打人行为

理解包容自己的孩子

打人时抓头发

告诉孩子规则,如果再继续打人会怎么样(会带走他之类的,不是妈妈会打你)

孩子被打了,又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看,孩子被打以后通常会有什么反应:

身上痛

感觉委屈

感觉不公平

感觉气愤想发泄

不知所措

没有注意,无所谓(可以不用管)

很包容,继续社交(这种比较包容,自己情绪上不是很有起伏的孩子,家长可以暂时观察,不用特别处理)

打回去

然后,通常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长又会怎么样呢?

担心孩子以后受欺负

过早教孩子学会打、抢、斗,以免吃亏(有些家长的心理多半是,打别人总比被打要好吧)

怕孩子从此以后,不想社交了,害怕,胆小

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打架的,以势欺人的孩子,终将遇到比他更强的孩子欺负他,我们不做垃圾人,垃圾人就会远离我们。

我们至少心存善意,要知道我们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如果我们用善良的目光看待世界,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吃亏是福。

那么,孩子被打,我们应该怎么做?

冷静,不要单纯的觉得孩子被欺负了。事情已经发生,再冲动也没用。

不要大声斥责打人的孩子,自己的宝宝会依赖家长来解决问题。

回家也不要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打了之类的话题,会使孩子觉得这个是自己的错,容易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有些家长会通过骂自己的孩子来给对方造成压力,比如:人家打你你不知道躲吗?你还手三,笨得很。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

我们应该做的是:

安慰自己的孩子,从情绪上让孩子稳定(我们要安抚的是孩子的情绪,以免他觉得委屈)

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不是故意打你的(也有可能别人是故意的,那就按照实际情况告诉孩子,比如可以说,那个哥哥的家长没有教育好他,所以他不懂得如何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他打你,是他不对。用通俗易懂并且孩子能理解的话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受对方的道歉,理解打人的孩子(事情已经发生,该去医院去医院,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过多的纠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保持我们)

让自己的孩子适当的发泄情绪

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然后,我们需要努力教会孩子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面对面严肃地说:不准拿我东西

大声叫:不许打我

躲开

抓住对方的手

可以用手挡住别人的手或身体

如果挡不住,是可以打回去的,但是不能先动手(这个界限其实不是很好掌握,建议用到4岁以上的孩子,而且可以告诉孩子,需要先警告对方,被别人打了2次才动手)

找老师或大人帮忙

试着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勇敢坚定的保护自己,锻炼自己的勇气


总之,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打人是孩子必经的阶段,需要家长很好的接受,理解,并且给予引导。


孩子的一切行为和处理方式,都是来源于教育者以及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宝爱打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