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171225 读书感悟
今天继续读《百万富翁快车道》和《未来预演》。
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一个没有把握事情发展的底层逻辑的人,非常容易丧失思考能力,像紧握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攥着别人输出的观念不放,深以为然,深受影响,尤其是,当这些观点看似振聋发聩且广泛传播,“符合大众认知”的时候,高维完虐低维,自己会像木偶一样,线在别人手上。
我也认为,这些被广泛接受的观念,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越往上,知道的人越少,对智力的挑战越大,当然,也越有助于思辨进步。层与层之间的界限,或许不是那么分明,而且,有时候,我会以为自己掌握着事物的终极逻辑和要义,于是沾沾自喜,直到自己又往上走了一层,回头看,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愚蠢与无知。
快车道这本书,我读到了慢车道的部分,作者告诉我们,像很多理财书上建议的那样,认真工作,攒下月薪10%用于大众投资,买养老保险等,或许能让我们变成百万富翁,但很慢很慢;另一方面,作者发现,上班族们喜欢在周五晚上开party,用来庆祝接下来两天不用上班的自由,于是他写到,大部分人都知道5-2的投资是愚蠢且不可取的,但当这个投资是自己的时间的时候,大家似乎很愿意接受,或者至少,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个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我在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习惯和思维,是自己习以为常,从小到大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它们很常见,却不见得有多么“正常” - 判断标准是,它们能否给我带来健康、自由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处于这种思维陷阱中,而现在我的一个感觉是,想要跳出这个陷阱,就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事,或者,做不符合我自己的“常规”的事。我是一个很宅的人,和朋友相处很少,喜欢一个人窝着,喜欢一个人做事,欢乐痛苦都喜欢一个人消化,其实,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习惯,可能我自己都忘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而现在,我会多多出门,试着和朋友多一些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我的快乐和思考与他们分享,带着开放的心态,尝试各类新鲜事物,去做一些,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发现,每当我这样的时候,我都会对生活,对自己,有更多更积极的认识,也能容易深度思考,让自己轻松愉快。
有时候,我总以为良好的父母关系,理智循循善诱的校园教育,美好的童年,是形成完善人格的必备条件,因为我觉得,这三种东西,于我都是稀缺的,我曾嫉妒过很多同龄人,他们或多或少拥有以上三要素,可是,当我扔掉妄自菲薄,去和同龄人交流,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我会发现,他们也有苦恼,甚至很多我认为非常“低端”的苦恼,我会讶异,咦,你的成长环境那么好,也会遇到这种问题吗?而现在,我知道了,我的所谓“完美人格三要素”根本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依据,全都是我的感受,以及偶尔读到的热文带给我的表面思维冲击的产物,经不起推敲,最重要的是,它们本不该如此深刻地影响我,塑造我的深层自卑。所谓“先决”,所谓“必备”,这些字眼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我一看到这样的标题就会读下去,不管作者分析地多么浅薄,我都会相信,哪怕读完之后自己知道这是bullshit,但我也知道,我其实受到了影响,文章中的观点,已经迅速形成我的stereotype式的认知。
而在读《未来预演》的过程中,我越发认识到,过往的生活有多么糟心,并不能成为我逃避反思、逃避做事的借口,我暗示自己我曾经活在泥淖中,往后的生活再怎么糟糕都不为过,挣扎都是活该,尽管我也知道,情况并非如此,自己却总在反复,无法以稳定的周期行动。我知道,我只是需要再往深处思考一步,不断觉察每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根源,答案便不言自明;而过去我经历的那些所谓痛苦,所谓悲伤,所谓矬,所谓失败,也不过是垫脚石,为我铺路,助我前行 - 每一个经历,都有它发生的意义。短期来看,有各种因素导致一个经历,在那个时刻发生,长期来看,这个经历,则会赋予我的生命,在每一个阶段,以不同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过去有多么好,多么完美(btw,完美的经历根本不存在,生活就像一双鞋,挤不挤脚只有自己知道),而是,我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基础上,不断前行,不放弃探索,不放弃觉察,认真,虔诚。
晚上写文章真的是不行啊,非常容易放弃深度思考啊,明天下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务必上午就把文章搞定啊。
title: 20171226未命名文件
今天上午我在读《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造观》这本书,读完了第一章。
这一章主要是概述,先是介绍世界制造大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包括全球制造业整体发展状况(依然是发展主力),美德日中制造业发展近况(分别介绍这四个制造业大国从起步到目前阶段的发展宏线);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即产能过剩、资源倒逼、颠覆性(缺乏创新)变革;智能制造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即建立(智能制造)思维体系、探索(智能制造)创新技术、构建(智能制造)合作机制、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这是由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核心领导层推动出版的书,据说现在公司领导人手一本,我读来有些失望,倒不见得是这本书不够好,仅仅是在看完第一章之后,我就感觉到,能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作为一本阐述“智造观”的书,它在第一章里呈现的内容,自主思考的比例不够。
这一章里用了很多表格来直观呈现全球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制造业发展状况,多为引用,在分析方面,亦如此,多是一些主观上、符合大众以往认知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在后半部分提到中国的智能制造,宏观空泛的内容居多,我没有看到作者们对整个行业的洞见,多是人云亦云,什么中国产能过剩缺乏创新之类。
我倒不急于评价这本书的好坏,我确信书中一定会有启发我,让我反复阅读不断思考的内容,我只是还没有遇到罢了,毕竟才第一章。
但是,书中有一个部分,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工业4.0是当前全球制造业大国普遍想要占领的战略高地,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日本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法国重视3D打印、物联网、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企业,美国是重点发展一批主题研究机构,到了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疗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读得我哑然失笑,只想说一句话 - if you have too many focuses, it means that you have no focus,倘若中国的“侧重点”真的是这十大领域,那中国想要发展的,或许不是工业4.0和智能制造,而是发展国家经济,作为“战略”,必然要有重点,一下子列出十个重点,问题显而易见。这也让我感受到,国家当前,对工业4.0只有野心,没有概念,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可能存在的一个思维陷阱是,书上关于美法日的“侧重点”捕捉也没有那么准确,相较之下才显得中国好像全都是侧重点(没有侧重点)。
我也感受到,中国当前的制造业,没有出现模式上的规律,比如德国的制造业,一个突出模式就是“隐形冠军”(深耕于某一领域,小规模,慢发展,长期积累形成行业主导),日本的制造业,特点是“精益生产技术”,而中国呢,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模式,或许可以学德国,学日本,却学不来“中国”自己。然而,梳理日本制造业发展路径,众所周知,日本也是从学,从模仿,从亦步亦趋开始,累积势能,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自己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总想着“我要发展我自己的特色模式”,而是踏实去学,踏实去做,因势利导,于是某一天,我们猛然抬头,看到,啊,原来我已经形成了我独有特色的“模式”。
对一个国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我的任何分析都容易陷入空而飘的窠臼,但我可以,把这些认识,落实到我自己的成长发展。没有自己的东西不可怕,没有自己的特色也不必慌张,重要的是客观认识到并接受这一现状,然后,该干嘛干嘛,不会就学,边学边创造产出,个体如此,行业发展,从起步到超越,我相信,也是这样。
以上。
title: 20171227未命名文件
我也不知道现在自己心里有什么想法,想来我好像很久都没有在毫无写作欲望的背景下写东西了,都是脑中各种想法不断往外冒,哗啦哗啦往下写,再不济,也是有一个核心想法,几句话就写完,然后发现,不行,这样的思考,没有深度,于是push自己,不去想现在已经很晚了,我要睡觉明天还得早起,也不去想接下来还有其他任务,只是专注于把一件事尽可能地想明白,尽可能地表述清楚。
现在,我却一点想法也没有。
我只想吃东西,从吃完午饭到现在,我一直都想吃东西。
带着困倦和半饥饿状态入眠,我忍不住想,最近这段时间我对食物无休无止的需求,是否因为,我在想家?我是不是,还在压抑着自己某种深切的欲望,不去直视它?是不是尽管我自以为觉察每一件事,但其实,我对自己的生活,还是缺乏认识?我对自己的了解还是不够?
我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产生过“我想回家”的念头了。印象里,我上一次想要回家,应该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那一年我住校,那一整年,我都和同寝室的小伙伴一起,想家,想爸爸妈妈。之后,搬家转学,不再住校;初一再住校,我已经没有任何不适感,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前后十年时间,我一点想家的感觉都不曾有过,甚至大一湿疹很严重的时候,从来没有进过医院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挂号找医生,不知道该如何向医生描述我的症状,没有人可以倾诉,也没有想过要和谁倾诉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我要回家”。
可现在,我只觉得,我想回家,我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想吃东西,试图用最原始的方式,抛开这种感受。
再深入一点,我觉得这种不安全感其实和失控感相互掺杂交织,我不能控制我的收入,我也不能控制我的生活,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我只是在一天天地往下过,我不太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不到我存在的意义,我没有办法去做任何一件我想做的事,我有一种深深的漂泊感,孤独感。
写不下去了,太丧了,几个解决办法:
- 元旦前搞定学拉丁事宜;
- 虽然现在还是有债之身,花钱必须比以前更有意识有计划,但停止死抠自己,感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害怕,下班就去吃点自己心心念念的韩式料理吧。
另外,我意识到一种“脱节”,很多我想说的话,我想做的事,本质上,其实都是在说给自己听,做给自己看,只是我刚好把这些行为的作用对象,放在某一个人身上,我的关注点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交织,虽说二者本质相同,但我不知道,如果对方表现出敌意,我该如何应对自己,才能让自己不去难过不去自我惩罚。
我现在不想写了,我不想再消耗自己的能量,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不臣服于当下因而无解的事情上面,我还是乖乖去做些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