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战

      ——读《孙子列传》有感

   战争要较量的东西很多,我们常常会比较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兵员数量,甚至是两国的国力、经济。但说到底,战争最终是人与人的较量,是人心与人心的较量。

   《孙子列传》中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今晚展卷重读,依然能嗅到千年前战争的硝烟,依然能看到亘古不变的人心的复杂和多变。

    一开篇就是为人熟知的孙武练兵的故事。当孙武把原来松散的女兵练好后,对吴王阖闾说“王可试下观之”时,吴王阖闾的反应却是“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这种反应其实非常正常,吴王对孙武的练兵试验本来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谁知孙武竟然拿着鸡毛当令箭,把王的两个宠妃杀掉,连王的求情都不放在眼内,吴王的自尊心很受伤,感情上也未平复,根本不想搭理孙武。这个时候孙武说了一句话——“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意思就是,大王您不过是喜欢我的理论,根本就不在乎实际上的运用。这句话刺激了吴王,让吴王从动物脑过渡到了理智脑,从感觉的深渊中走了出来,起用了孙武,从而让吴国“显明诸侯”。脱离这个具体的语境,回到现代,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也同样的“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么?在信息芜杂的现代,我们时时在各种信息的包围和各种言论的鼓动中生存,我们每天浏览的信息据说是古人一辈子接受的信息量,但我们有优于古人的创造质量吗?我们有优于古人的智慧吗?反躬自省,也许我们也应如吴王,摆脱空谈和言论上的虚妄,找准方向,就切实践行,如此方可真有成就,真有价值。

    百年之后,乃有孙膑。

    一开始,庞涓比孙膑清醒。他非常清楚自己比不上孙膑。所以他已经以此作为前提设下了一个连环局,诱使孙膑中计。孙膑如果真的比庞涓高明,为什么他会轻易中计?

   因为孙膑并不了解人心。孙膑也许在学习兵法的时候展现出了高超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使一同学习的庞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得出了自己远不如孙膑的结论。但其实,此时的孙膑在本质上并不比庞涓高明,因为战争最终是要基于人作出的判断。但孙膑对庞涓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这个时候的孙膑即使满腹经纶,其实都只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他以为同窗之谊是必定可靠的,他以为庞涓是对自己的举荐是无私的。这就是孙膑的书生意气。所以若然孙膑与庞涓同殿为臣,庞涓就未必会居于孙膑之下。

   庞涓对自己的不自信害了孙武,也害了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说,庞涓用残酷的方式为孙膑完成了一次洗礼,是庞涓成就了以后留名青史的孙膑。

   很明显,逃出生天后的孙膑成长了。当齐威王任命他为将时,他不再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是平静地说了一句“刑余之人不可”,平静地坐到了车中,甘愿隐藏在田忌的背后出谋划策。这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了孙膑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人心的分析,他不再是那个高谈阔论睥睨天下的毛头小伙子了。

    正是心的成长,让孙膑精准地在最后的决战中预判出庞涓的轻敌和倨傲,为庞涓设计了一个死地,而后带着无限的怨毒和复仇的快感,在树上刻下了那几个为大家熟知的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另一方面,庞涓在自以为铲除孙膑后自我膨胀已经相当严重,当年的警惕和阴毒已经完全被轻敌冒进代替,他的死其实不是死于孙膑,而是死于自己的心。所以他到死的那一刻,惋惜的都不是他自己生命的消亡,他心心念念不甘不愿的是成就了孙膑——“遂成竖子之名!”。可以说,庞涓是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他的一辈子都生活在了孙膑这个名字的阴影下,他的失败,是心的失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