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关键

读《西方世界的兴起》有感

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和向往是各经济体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经济增长根源的探究是众多经济学家矢志不移的科研方向。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一)发展经济学的要素理论,以著名的刘易斯拐点为代表,认为经济增长根源是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二)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以马克思为代表,认为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制度理论,以马科斯·韦伯为代表,认为新的经济制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四)经济史学派的效率理论,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即《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作者,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经济史学派是经济学学派里最不受人重视,最小众的一支,诺斯的诺贝尔奖不仅是在学术成果上对他的肯定,对经济史研究更是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中心观点一目了然“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仍是增长。”

初次接触诺斯的著作是去年购买了一本《经济思想史》,随手翻了两页,直拍大腿,相逢恨晚。如果上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经济学不就不挂科了吗?后来一想,挂科的原因是根本就不看书,而不是少看了哪本书,心里稍微宽慰了一些。后来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介绍《西方世界的兴起》,遂迅速入手,然后束之高阁,待吾日后而观矣。前两天组长要求研究美国国情,案头一时没有美国简史,突然想起它来,临时凑数翻一翻,发现这个西方跟美国八杆子打不到,本书聚焦8世纪到17世纪末正统的西方(西欧)经济发展脉络,提出“导致制度创新这一西方社会兴起原因的主要参数变动乃是人口增长。”他认为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土地等资源稀缺的矛盾促就了所有权的形成,所有权的私有化提升了经济组织效率,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可以让读者轻松简单,也可以让人佶屈聱牙。他开宗明义,可以只读前两章就能了解作者的想法,也可以通读全书,但中间的论证我觉得需要一些经济史功底,我读起来很吃力。

本书的论述脉络和叙述材料与1927年马科斯·韦伯写的《经济史纲》有很多相似之处。《经济史纲》也是以经济组织形式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探究当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根源和先决条件。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会计制度是它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先决条件。诺斯在书中也引述了类似观点“流行的观点把周期性的经济增长归因于新发明和新制度的累积作用”,但他并不赞同,他“提出一个可供选择的命题”即“人口增长基本上可以解释西欧增长和发展的外生变量”然而,诺斯的观点放到中国,我就有些困惑了,康乾盛世是中国人口的一个爆发期,人口翻倍,达到2亿,但是乾隆之后并没有催发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反而是百年的衰落。

经济学上的争论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也没有足够的学识去判断,但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结合当下的工作,最大的收获在于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组织效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作为新来的员工,近几天总是在跟前辈们请教海马的发展历史和运营现状,很多人感叹马自达时期的辉煌和如今的清闲。记得《行者》里写到,2000年左右,海马还站在长城的鄙视链之上。可2016年长城营收960亿,相当于4个半海马。同事用汽车之家对比哈佛和S7在配置上的差距,作为同等价位的两款SUV,哈佛比海马多配备了四轮驱动,一键启动,无钥匙进入等辅助功能。这些并不是高精尖的核心技术,海马也可以配备,技术,质量,配件都不是问题,但是价格却会高出很多。一方面是因为销量不够支撑规模经济的形成,更重要的方面是繁重的员工队伍与低效的产能矛盾,使得人工成本难以管控。所以,海马汽车的销量问题,并不是设计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不是质量的问题,更不是企宣的问题,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组织效率的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新人能看到的,公司早就发现并且着手改革。2017年公司提出改革,创新,聚焦。其中机制创新提出了四点,即扁平体制,精简机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杞人忧天一下,如果在管理创新中再具体一下,注重干部年轻化,业务核心化,审批简单化,管理人性化,用务实肯干的精神,在各本部提炼出若干个精干的核心团队,精简,精炼,精干,蓝色梦想必会再次起航。

Haima, Shift to Difference.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