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美团以35%的股权、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根据《第一财经》报道,此次作价37亿美金,其中10亿美金用来偿还摩拜单车的供应商欠款和挪用的用户押金。
1. 一场短暂的黄粱梦
共享单车真正进入公众视线,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儿。
2016年共享单车凭空出世,打着“绿色出行”和“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概念,吸引各路玩家不计成本攻城略地。
2017年上半年,成为最大的风口,共有77家共享单车企业先后进入市场,累计投放单车2300万辆,日最高使用量达到7000万次,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在此热潮之下,各类产品以共享之名纷纷涌现,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共享租衣、共享纸巾,甚至有人提出共享伴侣的概念,不断突破公众的想象力,一时沦为时髦的笑谈。
2017年下半年,情况却急转直下。共享单车二线品牌陆续出现资金紧张、押金难退的负面信息,再到悟空单车仅运营了五个月就失败退场,小鸣单车和酷奇单车陷入财务困境被告上法庭。除头部企业以外,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作为行业之首的摩拜,也在上周被巨头收购后,暴露出了高达10亿美金的债务。
尽管大家对共享单车烧钱模式带来的亏损有所预料,但摩拜一直被认为是行业优胜者,竟然有如此巨额的亏损和负债。相信如果没有美团及时接盘,倒闭也将在顷刻之间。
摩拜如此,与之伯仲之间的ofo相信也相差不远。
真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眼宾客,眼看它楼塌了。年轻人凭着眼力、勇气和机遇,一夜暴富的美梦,似乎一下被搓破了。
2.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在背后推动这场闹剧的,是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特别重要的,也是非常隐蔽而巨大的资本力量。这股神秘的力量,指哪打哪儿,捧谁红谁。当他们抛弃谁的时候,也是万分地无情与决绝。
共享单车,被资本推波助澜,短时间内推至万里高空。一旦发现无法如预期般快速盈利,便立刻被放弃,从高空自由落体,最后如泡沫一般爆破无踪,只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道华丽的浅浅印记。
共享单车,针对的是短途出行市场,确实有一定的需求和痛点,符合一定人群在一段时期内的需求。
那些刚毕业工作没几年的职场新人,暂时还买不起车,地铁站与公司或家又存在一段距离。能随处获取和停放的单车租赁服务,价格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能接受。尽管这批人等有钱了,买了车后,或许就不再需要,但一代新人换旧人,又有新的一批职场人能补上。
再加上一些偶尔打不到出租车,却急着上路;或是临时起意,兴致上来想要体验一下骑行乐趣的,也存在一定的需求量。市场原有的单车租赁服务局限在旅游区、学校门口等固定的范围,使用不太便利。
因此,共享单车本身的切入点不错。从ofo起初在封闭校园内的成功盈利,可见一斑。
错就错在,资本过早地介入。新兴企业逐渐成熟并盈利,需要一个过程。但资本等不及。
前几家获得资本的高额注资,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其他资本一拥而上。在资本的裹挟下,共享单车们开始了你追我赶的抢夺市场之战,一场靠烧钱的恶性竞争。
只要投放的车辆越快越多,就能更快抢占市场,就越容易赢得融资。谁在这个风口中成为资金投向最集中的前几名,就将是最后跑赢赛事的前几名。
因此,单车之战,如美苏军备竞赛,谁的资金多谁最后就赢得了胜利。他们不再关注需求,不再关注客户。这就是这个行业真正的死因——婴儿还为学会走路,就被怪兽家长们逼着跑步。
可谓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3. 关注用户需求,才是商业最朴素的本质
亏钱,在互联网领域是常事儿。如Amazon,京东都曾经或正在经历长期亏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清晰的盈利模式,能够预期到将来他们能取得非常好的盈利。
可是,摩拜不行。早前的烧钱比赛,已经把投入成本扯到了天上,后加入的股东都在估值高位加入战局,他们期望有更高的回报。
与此相反,现实的用户需求并不如宣扬得那么大。大家已被价格战养得理所当然。一块钱每月带来的用户量,在提回正常价格后,会大量失去。在大家对共享单车的新鲜度过去后,质量普通的单车很容易被其他出行方式所替代,市场将急速萎缩。
想要靠单车来找其他的价值点和赢利点,也不容易。骑单车时不能如在地铁或公车上那样同时看广告,如果在取车或换车时播放几秒钟广告,用户体验就更糟了。也难以靠这种普通的平价单车来积累社群,那些真正有购买力的骑行爱好者,早就自购了上万元的高端单车了。
因此,成本如此之高,盈利能力却很低的企业,为什么美团还会花37亿美金高价购买呢?
共享单车更在意的是公司的估值。谁在城市版图中投放的单车量更大,谁的估值就更高,就越能获得资本地青睐。至于能不能真正从用户身上赚钱,没有人真正在意,反正只要有投资人继续接盘就行。
“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说的就是这种怪现象。你卖的不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产品或服务带来的衍生价值,然后由投资人去画饼,再由下一轮投资人用更贵的价格买单。
而美团就是用更贵价格买单的下一轮投资人。它买下摩拜的目的,自然是期望通过与自身资源整合后,用更高的价格卖出。
据很多消息报称,美团正在寻求上市。但资本市场对团购项目兴趣缺缺。Groupon这个团购鼻祖市值还不到25亿美金。而出行领域的Uber和滴滴的估值都很高,这也是外界猜测美团踏足出行业务的原因。然而,美团在网约车上烧了一年钱,并没有大的收获。而摩拜也是出行领域,且率先在海外布局,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预计可以大大提升美团的估值。
不过,在我看来,忽视消费者需求,一味追逐资本,只会创造一团又一团的泡沫。总有一天,消费者会离你而去,泡沫也终有爆破的一天。关注用户需求,才是商业最朴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