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内容很好理解,前面我们也分享过了。正如文中如下所说:
在通往心智的“高速公路”上,交通堵塞,人们的火气就像热的引擎一样,在不断升温。
本篇用媒体暴增、广告暴增和产品暴增来描述传播渠道受阻的现象。所列举的例子发生在美国,我们用最近几年发生我们在身边,能够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例子来理解上面那句话。
媒体暴增
我们所知道的媒体有哪些?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这些传统的媒体。还有各种户外媒体,车体、公交站牌、车站、机场、电梯间、停车场、餐桌、甚至厕所……最近几年的媒体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各种直播、在线视频、在线音乐、在线音频,甚至是美女的胸部……
产品暴增
造成信息不断流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发明了太多产品。
就拿获取知识来说吧,除了线下的购买书籍学习,参加培训课堂,还有线上的各种课程,各种免费的、付费的,还有像疯狂繁殖的兔子一样多的微信公众号(像我这种低层次的人都有了公众号)。
科学家发现,一个人只能接收有限的感觉。一旦超过某一临界点,大脑就会一片空白且无法正常运作。
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少个呢?
已经有多少条信息你没有点击阅读了呢?
我现在关注的微信订阅号不到20个,只保留了不得不关注的(工作需要)和有价值的。
除了公众号上获取学习外,我最大的学习途径是看书。买书是我的一个癖好,不管是纸质书和电子书多多益善,收入囊中(如果朋友KINDLE,我有mobi格式的电子书免费送)。每当我反思的时候,就深深地忏悔,因为我只是一个搜藏家,大部分都没有来的及去看。
优米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可惜很多没有认真看完。
喜马拉雅和荔枝音频课程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除了听一些免费的音频外,还在上面花了不少钱。惭愧的是很多都没有时间去听,去学习。
你是否与我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
广告暴增
早上,还在睡意朦胧中,墨迹天气的闹铃叫醒你。洗漱完毕后,拎着包往外走,各种早餐广告向你扑面而来。随着流水般的人群,挤进地铁站(公交站),等车期间,已经有十几个广告在你面前表演。好不容易钻进了车厢,抢到了一个座位,抬起头看到的是视频广告,低下头看到的是贴纸广告,闭上眼听到的是报站广告。无聊透顶了,打开在线音乐或者视频打发时间,还是广告。终于到站了,电梯口挤满了人群,电梯广告有条不紊地播放着。到了办公室打开钉钉打卡签到,跳出来双十一广告。坐到座位上可以一天的工作了,打开电脑浏览器,各个网站上爬满了寄生虫似的广告。期间,屏幕右下角又不断跳出弹窗广告,360又跳出来问你要不要干掉它。没过多久360提醒你垃圾太多,需要清理,系统有漏洞要打补丁,好久没杀毒,有风险……中午到了,下楼吃午饭,终于可以刷刷朋友圈,各种微商广告,看看新闻吧,各种广告。晚上下班后,与朋友小聚一下,各种广告和叫卖不绝于耳。喝酒不能开车了,餐桌上、厕所里又是代驾广告,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打开爸爸去哪儿了,又精神抖擞,奋战到手机电量告急时,广告才消停。
现在回想一下,你昨天的广告你能回想几个?
我们生活在广告的海洋,广告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们又像对空气一样对广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广告量激增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广告效果减弱,而公关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越来越广泛使用。
【解读】到底是广告好,还是公关有效?随着广告越来越多,广告的公信力会逐渐下降,公关在传播中的地位会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商业环境来看,广告还是有其魅力的,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无论是公关还是广告,都需要考虑回答三个问题:1.受众接受我的观念是否容易?如果容易就用广告,如果需要时间教育就用公关。2.竞争对手是否给我太多时间?如果进入门槛高,竞争弱,就采用公关,而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又很容易被模仿,就用广告,兵贵神速。3.钱,你的钱够吗?你的预算怎么花效果最大?
作为个人如何应对呢?
1.主动删除
定期对自己接收到信息进行盘点,哪些公众号该取消?哪些书该送人了?哪些手机软件该卸载了?桌面上哪些物品该丢掉了?断!舍!离!
2.掌控信息
每个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会千方百计更对地在你面前曝光自己。我的做法是一律阉割它们,让所有群、APP、新闻等保持沉默,杜绝开机启动,杜绝弹窗,杜绝消息提醒,杜绝悬浮显示,杜绝闪烁灯,杜绝锁屏显示……我曾一度想把手机换成诺基亚3310.
在固定的时间处理固定的事物,我会在固定时间处理审批,固定的时间看看关注的微信群,固定的时间看看订阅号,固定的时间听喜马拉雅,固定的时间看书,固定的时间写分享。
我的手机大部分都是静音的,是开启“勿扰模式”,把它丢到看不到的地方。好处是不会被烦人的推销电话打断,也不会被一些不重要的来电骚扰。我会在固定的时间看一看来电显示,挑选认识的和重要的来电回拨过去(反正电话费也没多少钱)。
电脑在用的时候开机,不用的时候关机,而不是上班开机、下班关机。
不是信息主动来找我,而是我去主动找我需要的看的信息。我是信息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它们对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静默沉思
可能是经常发呆的原因,经常给人留下木讷的感觉。但我却享受静默、沉思的时光,尤其是在车上,散步或夕阳西下的时候。
我们总是把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塞进脑袋,而很少把进入脑袋的信息进行过滤、分类、加工、归档和管理。静默、独处和沉思是大脑自我整理信息的一个过程。
我的学习心得
很多人不太愿意学习,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还有人把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了。
难以想象,假如人类没有理论的总结、学习与传承,人类社会与猴群、与羊群社会有何异?
假如没有专门教人理论学习的学校,传承理论学习的书籍,一切都从头开始(每件事情一开始就刷新系统),人类社会现在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理论和实践是一体的,都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学习可以从前人的总结经验中来,学习可以从现实世界的观察中来,学习也可以从实际的实践总结反馈中来。最佳、最有效的学习一定是这三个方面同时兼顾的结果。
有人说:“学习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这句话我认同,也不全认同。
有人认为要学的多,拼获得知识的数量。
有人认为要学的快,拼获得知识的速度。
有人认为要学的深,拼获得知识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认知这个世界的本质,了解这个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现实问题。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三点感受,仅供参考。
1.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某一主题,深入、系统地掌握这门知识。就拿学习定位来说吧,我会尽我所能,穷尽我能买到的定位书籍(有的是厚着脸皮要来的),或在线视频,进行学习。还有一种主题阅读是穷尽作者的所有著作,找到作者的思想体系。通常,针对一个主题购买10本左右的书籍,找到相同的和不同的,就能对这一主题有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主题阅读我常用的方法是精读(逐字逐句、反复读)和思维导图。
2.快速阅读。
《穷查理宝典》上有句谚语反复出现:拿着锤子的人认为这个世界上都是钉子。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获得多学科更多的知识,从而使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全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人摸象的尴尬境地。在定位、道德经、孙子兵法、快速阅读、记忆法、九型人格、绘画、哲学……我看到了很多相同或有关联的内容。
3.重视反馈。
反馈的方式很多,与人讨论分享,第三方反馈,自己静默反思,在实践中二次总结等等。反馈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坐标。它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认识自己,尤其是思维盲区。帮我们建立系统化思维,真正掌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句话,学习靠大量的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刷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思考与讨论
最近在读《孙子》和《老子》时在想:为什么古人(孙子、老子、韩非子等人)在书籍、知识那么稀少的年代可以获得智慧,而我们现在获取任何知识都易如翻掌,却没有获得更多智慧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