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0 关键词:重视自己

       三月的帝都,气温比较温和。许久没有下雨的帝都,今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开始飘起了毛毛细雨。窗外一片雾蒙蒙的天,正好配此刻平淡的心情。

        周六、周天哪也没有去,宅在家,学习了两天。这两天的最大的收获是,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自己大脑内的知识更加有条理,有结构。梳理的知识主要包含三大板块,第一个是业务知识。第二个是技术知识。第三个是算法知识。梳理完后,第一感觉是,不是觉得这些知识体系有多么的庞大,而是这些知识是有多么的基础,多么的实用。这验证了一段经验:我们平时只会用到所学的20%,而这20%已经能很好的解决80%的日常问题了。而另外80%的实用性并不是很广,其用途主要是用于特殊场景,而这些特殊场景出现的概率又非常的小,所以价值不是很大。

业务知识体系的总结

       我所在的团队很大,大约有50+的人,其中分了好几个大组。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其他组在做什么。昨天有空,静下心来,翻阅了下我们大组的wiki,对每个小组所做的工作,做了些什么事,承接了什么业务梳理了一遍。自己边看边整理,连接这些系统,突然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多么渺小的一块。梳理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组的wiki组织得很好,整个组的系统架构、数据视图都有,很好的帮助我去了解他们所做的事。有些组的wiki就有点糟糕了,只能大概知道是什么?具体怎么做的,有哪些数据就不太了解了。我觉得这很糟糕,如果老人跳槽,新人来,这系统根本不敢乱动。

        有些时候,还是要跳出自己的圈子来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发现差距,才能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另外,在跳出来的基础上,还要跳高,从高处俯瞰、远视。看大环境是怎么样的,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先进在哪?我们落后在哪?我们要做什么适当的改变。总的来说,要有大局观意识。

不断的跳出所知的圈子

技术知识体系的总结

        这几天看了看极客时间的几份技术专栏。以前我总觉得那些资深、架构师、总监什么的,技术会有多么牛逼,肯定比我们懂得多。其实,看了几份后,我发现,那些牛逼的人并不是懂得多,而是懂得深。对基础不仅仅是掌握,而是理解得入骨,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哎,年轻人总是容易犯的错:藐视基础。当然这年轻人也包括我。我认为算是掌握得很好了,也能灵活运用了。但是那些大牛能够转换,把很晦涩的概念,深入浅出。而我只能接受,并没有将知识激活。所以这就是差距,没能很好的输出,让人理解,这不算真正的掌握。

       每一门知识,如果要深入去了解,那么一定要建立起一张全景图,能够看到这个知识的结构是什么搭建的,内部是怎么关联的。不然,学习起来很累,收获甚微。  

      在计算机领域,随着自己接触的东西越多,越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概念变了,形态变了,范围变了,实质上并未变多少,都是现实的抽象。我觉得这就是通识知识,而能实质接触是延伸知识。比如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锁理论。这里叫锁理论,可能不太专业,专业的术语叫同步理论。

2019-03-10 关键词:重视自己_第1张图片
锁理论

       再举个例子,比如众多乐器,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演奏方法,但是所有的乐器都离不开乐理。没有乐理的乐器,只能算做器,有些连器都算不上。

2019-03-10 关键词:重视自己_第2张图片
乐理

平常也就是能演奏几首曲子,但是并不能创作。因为不知道其原理。

        业务知识也是一样,看似变了,只是形态上变了,一点一点地挖,去剖析,就会发现跟以前很旧的东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算法知识体系的总结

        这一个月在苦练算法。大学的时候,教我们算法与数据的老师,当时说过一句话:现在不学,如果以后要从事这个行业,还得学。如今,看来真的应景了。当初,没好好学,都花时间在开发应用上了。主要是算法太枯燥了,如果当初要不是对开发应用感那么一丢丢的兴趣,如今可能都不在IT这个行业了。现在看来,这个时段学习算法,苦练基本功,正合时宜。

       算法,我也是断断续续的学了好几次,都没系统的学习过。所以基本是技能树上的软肋。一旦触碰,必受伤。

        算法知识,其实也不是很难,主要是没有掌握其套路,不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算法解题工具。系统性的掌握了这些解题工具,再难的算法题,也不会难到哪里去。真的有难得都无解了,那说明自己已经触碰到领域边界,已经超出周围人很多了。

算法要学好,三分靠理论,七分靠实操。算法比较重实战,理论上行得通,到真正实现的时候,好多细枝末节都写不来。理论+实操才能得心应手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0 关键词:重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