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公地真的会悲剧吗?

一、三种“公地的悲剧”模型

亚当.斯密认为:

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推动公共利益。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公地的悲剧”是经济学里的三个基本模型,与亚当斯密的看法相反:

每个人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时候,集体利益会受损。

1、“公地的悲剧”模型

2、“囚徒困境”的博弈论模型

067-公地真的会悲剧吗?_第1张图片
囚徒困境.jpg

“囚徒困境”模型: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共同利益受到了损害。

3、集体行动的逻辑

由曼瑟.奥尔森(1932-1998)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中提出。
例子:

  • 罢工的工人不参加罢工,躲在家睡大觉,却享受罢工成果涨工资。如果工人们都如此,就没人去罢工了。
    一个集体要保持有效性,就不能让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不能让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 宗教经济学:清规戒律、繁文缛节就是要把那些不虔诚、搭顺风车的人筛选除去。

二、公地不一定悲剧

1、挑战“公地悲剧”理论的女经济学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2012),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挑战传统思维。

人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也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当人们发现资源的价值在发生耗散时,就会设法制定规则,以阻止资源价值的进一步耗散。

2、现实中的事例证明:公地的悲剧可以避免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与丈夫文森特.奥斯特罗姆(1919-2012)遍访世界各地,研究公共资源的实际管理方法。

  • 彼此认识的牧羊人们达成规矩:草吃到一定位置,就要换地方,保证来年能再长出草来;
  • 日本农民:资源是几个家庭组成的一个组为单位的,集体收割,在组内平均分配。
  • 鱼塘、森林、牧场、湖泊、地下水资源等
    通过上述研究,以用者自我管理为基础,奥斯特罗姆得出结论:现实中的情况比教科书中预测的更好。

三、张五常的原创贡献

张五常1974年就在《一种价格管制的理论》中,明确提到过:

人们不仅仅是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见到持续损失的时候,也会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一些规则,减少资源的耗散。

2009年的诺奖,忽视了张五常的原创贡献。


课后思考

举例说明:共有资源在好的规则下,仍然能够存活下去,发挥它的价值。
——农村的沟渠、河流、水井,这些虽然是公用的,但是关系到每个人的自身利益,大家会共同维护。

你可能感兴趣的:(067-公地真的会悲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