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

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_第1张图片

一个珠光宝气的传奇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从此开始了明朝277年的发展历史。明代初年,手工业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手工制作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大明宣德炉。

明宣德三年(1428年),暹罗(今泰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黄铜矿石)39000斤。至于如此多的矿石如何从泰国运到北京,请自行补脑吧。

乱世铸造兵器,太平盛世才会把来之不易的黄铜矿石铸成祭祀的器具。明宣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算得上是明朝的太平盛世。

当时的明宣宗朱瞻基便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精心制作成三千件(一说为5000件)祭祀用的炉具,这些美轮美奂的香炉就是著名的宣德炉。这种说法是在《宣德鼎彝谱》中有记载的。

这一大波宣德炉的出现对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后世,人们把按照宣德炉工艺制作的铜炉统称为宣德炉,甚至只要是铜香炉就称作“宣德炉”。

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_第2张图片


小象宣德炉


话说这宣德炉和以前的香炉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材质不同。要知道宣德炉之前的香炉一般都是青铜,而黄铜更为精纯,硬度更高,不易锈蚀。宣德炉所用的铜“精者十二炼,少者也有六炼,每斤矿石出铜不足半斤,精者则又减半。除了黄铜矿石,还有数百两赤金,数千两白银以及锌、锡等金属,另有品类繁多、五彩斑斓的宝石。

其次,工艺采用复杂的失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这样铸成的器物表面细腻光泽,浑然一体。

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_第3张图片
阿拉伯文宣德炉

第三,宣德炉最妙在色。色泽内敛,古朴端庄,质感细腻滑润。有些炉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色泽还会发生变化。明代文人冒襄曾把它比作“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例举宣炉颜色之美,有仿宋烧斑色、仿古奇绿色、朱砂斑、石青斑、石绿斑、墨漆古斑、葡萄斑、朱红斑、淡蓝斑、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瑚色、琥珀色、红黄色、杏黄色、蜡茶色、栗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山查白、骆色、褐色、鳝鱼黄色、藏经纸色、水白色、鎏金色、渗金色、泥金色、铄金色、金银商嵌、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青瓷色、水银古色、铅古色、土古色、敷漆色等60多种呈色变化,可见,宣德炉颜色之丰富多彩和色彩的精妙。

清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也说:“宣炉惟色不可伪为。其真者色暗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挼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火蒸之彩烂善变;伪者外光夺目,内质里疏槁然矣。”

第四,造型简洁古雅。宣宗朱瞻基不是荒淫之主,他在宣德炉开炉之初就认为所费过奢,故下旨将工部所报原料费用裁减二成。工部和御匠为降低成本,大部分宣德炉铸成赤然一身,无饰物,有的则用赤金鎏裹,或锒嵌金银丝及名贵宝石,创造出其独特的风格。

明代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很欣赏质朴的宣德炉,他道:“吴下宣炉其款制,首尚乳炉、鱼耳、蚰耳,以此三种皆宣庙文房之所御用也,款式典雅朴素无文,置之几案,何妙加之。况其敷色亦异,有藏经、蜡茶、棠梨、枣红、栗壳诸色,而吴下独重藏经、蜡茶二色,以其色之淡雅熏炼既久,敷色渐磨,铜质显露,如良金在冶,晶光岁越,宝焰陆离,莫可云喻,虽三代汉魏之器相并,亦当退舍矣。”


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_第4张图片
清中期宣德炉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宣德三年铸炉之后,一直有人追随仿制或伪制。仿制宣德炉的开山始祖就是参与铸炉的官员吴邦佐,当宣德炉停铸之后,他即刻全盘照搬原法并雇用曾参与铸造的工匠,自行制造。所以,其成品可与宣德炉等量齐观。但是,他不搞鱼目混珠的把戏,却在炉上刻自己的名或刻朋友的名,款识常为“琴书侣”,不作伪。仿制的主要目的是把玩和复制继承,而伪作是商业性的赚取暴利。

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一直到现在还在仿,数量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伪造品。明代宣德年间做的香炉虽然形状大小各有不同,但都是铜做的,都是以铜为主要原料冶炼之后铸的。

大明宣德炉鉴定方法:

一、大明宣德炉都是铜制的,其他材质的都不可能是真的。

二、正如专家指出的,“宣炉惟色不可伪”。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对伪作作了详情揭露:“其所能伪作之颜色只有三种:一为瓦灰色,二为猪肝色,三为土红色。真宣并无此三色,故现市上所见此三色之炉完全为此二桂货铺之出品。”

三、大明宣德炉款式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四种,而且“宣”字点不过横,“德”字少一横。

四、只要翻视炉底足所露出的铜的原质,亦一目了然,与炉身的色泽加以比较,是一致的就是真品,否则就是赝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遗忘的香器——宣德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