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去巴黎?

终于又看到一部久久不能平静的好电影了——《革命之路》。

一对男女在一个酒会上一见倾心、相谈甚欢,自然步入婚姻,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女主April演出失败之后,男主Frank力图安慰,April却只想一个人静静,并把积怨多年的怒气不由分说全都抛了出来。Frank和April遇到冲突的解决方式永远不同,Frank喜欢“talk”,April喜欢“静静”,因此沟通在此刻才显得苍白无力,反而成了强制性的,成了矛盾的催化剂。

April演艺事业失败,终日陷在家务杂碎琐事中,深感空虚。她回忆起Frank说到巴黎时闪闪发光的眼神,于是提出搬去巴黎生活的计划,Frank同意了。电影的画风突然明快欢乐起来,两个人都开始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向着共同的理想生活携手前进,饱含近在咫尺的希望的生活无疑是最快乐的。巴黎计划似乎成了April空虚绝望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成了她未来生活的全部期待,她兴致勃勃地计划着一切,买票、打包物品,就连突然怀孕了也打算堕胎而去实现巴黎梦,可最后却迎来Frank突然改变计划——不去巴黎了。Frank为了升职的机会,为了让他的父亲骄傲,选择了继续留在当地。

触手可及的希望突然被毫不留情地打破,让April无所适从,愈发绝望。影片中的精神病人John指出了Frank的逃避与怯懦,并说很庆幸自己不是April肚子里的孩子,Frank与April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歇斯底里的争吵。

为什么一定要去巴黎?_第1张图片

第二天,阳光洒满屋子,April在厨房为Frank准备早餐,和Frank共进早餐,吻别,依依不舍地望着他的车渐渐离去。然后,自己一个人在家,堕胎。影片最后的结果是April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身亡。Frank和孩子们搬离了小镇,留下各位邻居对他们的各种评论。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是语言交流的无用性,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婚姻的后来是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我却有更多的看法。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至少我是的),一个是Frank,虽然也有梦想,也想追逐梦想,却又常常因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而屈服于现实,只能日复一日安于现状,继续循环自己并不愉快的日子。是的,现阶段熟悉的痛苦远比改变后未知的痛苦更令人好受,所以Frank更愿意沉溺在现实熟悉的痛苦中,继续回到无聊的工作当中去。

另一个是April,不安现状想寻求改变,很多人碍于周围各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天真任性不切实际,于是便也开始害怕改变的结果,万一改变后的结果是更加痛苦呢?相比未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熟悉的痛苦似乎更容易接受,于是又变到Frank。

其实,害怕做出改变说明现阶段并没有那么痛苦,至少还是能够忍受的痛苦,否则即便想法在他人看来或许天真或许任性或许不切实际,也一定会尝试一番。April就是已经痛苦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了,所以她非常积极地寻求改变,所以她才有足够的勇气去提出改变的想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天真任性不切实际这些,还没有看到改变的结果谁又能真正下定论呢。

2.April追求的或许只是一个执念,真的去了巴黎又能怎么样?生活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吗?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吗?这个执念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念想,可一旦种下,便难以拔去,随着对现实生活的越发不满,这颗种子便不断生根发芽,现实越不如意它长得越快,直到有一天心里再也承载不下这颗大树了,行动就开始了。如何区分“自己真正想要的”与“执念”的区别,这个我目前也正在努力与探索中。

3.最讽刺的是,影片中的疯子John却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位。他同样不满于现状,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改变,所以会有各种rude的表现。当他得知Frank和April计划搬去巴黎时,他终于安静下来,我想那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羡慕他们,同时又悔恨自己的无力改变。April对Frank说,John虽然是疯子,可却是最理解最明白他们的,如果一定要成为疯子才能活得明白,那她愿意成为疯子。后来,得知Frank决定不去巴黎了,John又变得“无礼”,他又开始以犀利的视角和言语,直接道出他们的逃避与怯懦。正是他的这一番话,道中了Frank和April内心的想法,才引发了他们接下来的战争。

换个角度想,如果John在第二次没有出现,不知道Frank放弃了去巴黎的计划,或者知道后也如同其他人一样表现平淡,是否Frank和April之间就不会争吵,就不会有堕胎与死亡的结果?我想,也许不会在那个时候爆发,但迟早总会爆发的,只是差一个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随处可见。又或许,如许多人一样,在被认为是special couple的光环中,April宁愿自己默默承受一辈子的痛苦,直至老去。这样何来special?行尸走肉地活着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

4.有人说April追求的是非凡,我不认同,April追求并不是非凡或卓越,否则Frank升职后她大可以更加风光,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她追求的是“有感觉”,平凡并不可耻,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关键是“活得真实”。大多数人都是像Helen或Milly一样,活得毫不明白,对现实的空虚已然麻木,毫无感觉,完全觉察不到自身的麻木,就此度日。

心理咨询师认为,最难疗愈的来访者并非那些脾气暴躁或终日抑郁的,而是那些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的。生活中,有觉察的人往往是更痛苦的,因为总是需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不断地与现实生活挣扎。但一旦经历过了这些,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就能更具备人生的智慧

换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该批判或评论影片中的Helen、Milly,各自想要的不一样,三观不一致自然想法也会有差异,她们有她们认为的幸福生活,而April有也有April追求的幸福。

5.婚姻和爱情不同,爱情很简单,只需要两个人相爱即可。而婚姻是寻找同路者,好比旅途中的驴友,你们并不是因为彼此才有了共同的目的地,而是在相遇之前你们就有了各自的目的地,相遇之后发现彼此的目的地正好是同一个地方(或者一方没有目的地,可以跟随另一方;或者一方心甘情愿主动放弃自己的目的地),那么就刚好可以结伴而行,共同面对旅途中的风雨,分享旅途中的快乐。

Frank与April并非完全是不同频的人,否则在April提出巴黎计划时Frank也不会答应,但又并非是三观一致的人,April有异于周围人的倔强与执着,异于周围人的三观与追求,对生活有敏锐的觉察,所以在巴黎梦想失败之后会做出堕胎并生死由天的选择。而Frank是很多常人的代表,有梦想却又害怕追求梦想,害怕改变现有的痛苦却又安稳的生活,于是梦想总是被现实层层阻碍,最终和周围人一样,空有一个梦想。

三观不一致容易有分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双方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同,Frank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希望与对方沟通,而April却更多的想自己安静地呆一会,两者的方式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这两种处理方式的人是彼此的伴侣,所以会有“语言交流的无用性”以及“婚姻的后来是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的看法。语言交流并非无用,关键是双方的处理方式都是通过语言交流。

6.影片中的April终日生活在空虚中,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有了巴黎计划之后,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巴黎计划成了她行尸走肉生活的一根救命稻草,是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与支点,她将所有生活的重心放到了这上面,即使怀孕了也宁愿堕胎而去实现巴黎梦(其实怀孕也可以去巴黎啊),所以在最后Frank突然决定不去巴黎时,她才会感到深深的绝望。

本已触手可及的希望瞬间破灭了,她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似乎她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任何希望存在。于是,自行在家堕胎,我至今仍没有明白April堕胎时究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还是仅仅只是想堕胎后继续生活,似乎她并没有想自杀,因为当她发现自己血流不止时她还打给了救护车,又或者当时她是抱着生死由天的态度,而后发现血流不止时出于恐惧才拨打的救护车。

其实,如果April再勇敢一点再独立一点,完全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实现巴黎梦,既然与Frank不是同路人那就感谢对方至此的陪伴并好好告别,独自踏上旅程

影片中还涉及到人性的弱点,邻居们对Frank与April的评价前后差异巨大,从最初的“special couple”到最后的“一开始就不喜欢他们”,此处不一一评论。

上述的评论是站在今天的时代的,脱离了影片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影片的故事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与思考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一定要去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