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 目的不清,你怎么保证做事的逻辑?

【核心观点】

看到自己的每一次起心动念。

动机产生目的;

每次一完整的TBR都会产生动机;

动机结构由内外动机构成,总量一致;

外部动机挤出内部动机导致行动瘫痪;

通过审视动机、使用话术讲清楚目的;

【讲了什么】

大多数人都会受到环境影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期待,并且在不了解自己做事的目的的情况下,直接投入到完成“期待事件”的行动中。但不了解自己目的的行动,往往就像没有轴心的陀螺,力量不集中,行为混乱无序,行动不稳定。

为什么无目的的行为会导致行动不稳定甚至行动无力的情况?首先需要了解目的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每一次的完整的TBR(触发-行动-奖励)都会产生一个动机:“饿了哭闹-吸吮乳房-获得初乳和安全感”会让婴儿产生或强化饿了就找乳房的动机,“看见女神来了-挤眉弄眼-女神回眸、你很开心”会让你产生或强化讨好女神的动机;“看见讨厌的同事-低头-同事走远厌恶感降低”会产生或强化你下次再看到他时你会低头的动机——如果这些都难理解,想想这个例子:“感觉累了-在木桩边上休息-捡到刚好跑来撞死的兔子”会让樵夫产生守株待兔的动机。动机持续积累,多个动机组合,构成一定结构的动机组合或整体动机组合,这就是动机结构。

动机结构的组成动机中,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且动机结构的构成总量一致。所以,当驱动一件事情的动机结构中,外部动机比重过大,内部动机就会不足。当驱动一件事的动机结构完全由外部动机构成,外部动机部分撤出时,就会出现行动乏力的情况,外部动机撤出过多或全部撤出,导致不足以驱动行动执行时,就会造成执行者的行动无力或行动瘫痪。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21天打卡后习惯难以继续;工作缺少监督就会效率低下;没人盯着进度就会行动拖延;还有一个最常听说的——被“逼着读书”的孩子,上了大学就再也不读书。

我们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结构驱动,同时又都是为了达成目的。我们要去街口的新店:是由于我们对同伴的推荐产生了好奇心(动机),同时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目的);是由于同事要我们推荐新菜(动机),同时是为了完成给同事推荐菜品(目的);是听说街口折价新店有五周年大抽奖,同时是为了能够赢得五周年的大奖(目的)。

但动机和目的,有个先后——动机产生目的。我们先是了起心动念,而后决定做一件事情。追溯做这件事的动机,可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目的。同时,当我们锁了解到的目的月接近于我们做事的原始动机,我们将越容易动用理性力量来推进这件事情的进行。回到开篇,当我们不了解我们做事情的实际目的,或自我标榜的目的于实际动机不符,无法激发自己,可能就会出现做事无中心,行动力不足的情况。例如见到别人看书自己也买书去看,对目的的澄清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不清楚目的,人家买我也买——有买书的驱动力,但缺少做下去的目的,完全没有读书的驱动力;

<2>把读完这本书当作是自己的期待,知道自己想要读完这本书,买来看完,搞不清楚讲的什么,不过反正是读过这本书了;

<3>明确目的希望和小伙伴一样获得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认知,买来书后,对关键区域进行研读,搞清楚了那个观点和观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联;

<4>发现小伙伴讲到的那本书中的知识点刚好和自己当下要完成的某事有关,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达成当下的目的,购书研读,收获对当下目的事件的高效支持。

其中,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暂时处于<1>阶段,买来书之后没有读一遍的动力;少部分人处于<2>阶段,买来书之后可以翻完一遍;懂得以终为始的人处于<3>阶段,他们可以更好的吸收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凤毛麟角的人可以达到阶段<4>,不仅完成了读书的目的,提升了认知,同时支撑自己的当前的更高层次的目的。

目的澄清的程度不同,做同样的事情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何澄清目的?首先要做的是分析自己的动机(真诚地对待自己),接下来使用标准话术,用清晰地表述,把最有驱动力和最符合当下定位的答案讲出来。澄清目的之后,才能保证做事有逻辑和高效的产出。

【关联概念】

TMBRT人类行为本质模型:触发器(动机)-行动-奖励-触发器灵敏度-触发器;

黄金思维圈:WHAT-WHY-HOW-WHAT

【我怎么用】

在做事情时谨慎接受外部动机的介入;

在有了期待(What)要审视动机并讲出目的(Why),使用黄金思维圈分析行动的方法和期待的合理性(关联刻意练习)。



5-27 目的不清,你怎么保证做事的逻辑?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5-27 目的不清,你怎么保证做事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