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映的《疯狂动物城》,在国内上映后口碑与票房齐飞,刷新了国内动画电影的新纪录,堪称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迪斯尼动画。作为迪士尼第六部无人类形象的动画长片来说,片长108分钟的《Zootopia》展示了迪士尼动画最纯正的动画实力。
色彩鲜艳丰富、无比考究的每一帧画面,精彩绝伦。在动人紧凑的剧情推进过程中,构建了独立的世界观,画风也保持了迪士尼特色的可爱形象,是“童话喜剧”和“寓意电影”很好的平衡,而且加入的动作、悬疑、政治和罪案等元素,是很少在合家欢类动画中看到的。摆脱低幼化、用简单的方式来讲述深刻的内容。成年人看到政治讽刺和阶级偏见,青年人看到追求梦想,儿童看到可爱的动物。这是迪士尼在动画界颇享盛誉与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的原因所在。这与迪士尼追求真善美的永恒母题密不可分。
影片开始,是兔子朱迪成为警察的闪闪发光的梦想。作为第一个想成为警官的兔子,她的梦想一开始便受到了质疑与嘲笑。父母告诉她“有梦想很好,但是不要太相信它”,暗示朱迪不要再幻想警察梦,像他们一样开心安逸地生活,种植胡萝卜、继承家族农场,朱迪不为所动。吉迪恩用暴力警告朱迪的无能,无情地嘲笑她的能力与遥不可及的警察梦。但是这丝毫没有削弱朱迪对警察的向往。从影片开始,直至结束,朱迪都用那句“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初心贯彻始终。听起来很宏大、很宽泛的梦想,却是朱迪纯净、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姑娘,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与不公,所以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信念拧成一股绳,去对抗世界的黑暗、绝望与恐惧、麻木与冷漠。在朱迪的世界里,警察就是“让世界更美好”的实践者,惩恶扬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让真善美的精神永存人间。初心简单、纯粹。
就像《无问西东》里的知识分子吴岭澜那样,澄澈透明的初心,在遇到复杂的现实后,会被不断打磨,曾经的那份纯粹逐渐地被磨得只剩边角,最精华的初心已失,剩下的只是一个空旷的躯体,支撑着走向漫无边际、萧条的人生,踽踽独行。
在当下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坚守住自己的初心,坚毅、果敢地行走于世间的人,越来越少,曾经怀抱着初心想与世界对抗的热血青年,在现实洪流冲击下,只觉自身渺小与平凡,只觉初心的无知与可笑,于是,他选择了屈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他选择了妥协,以达到与自认为的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
正因为看到生活中太多让人唏嘘的例子,所以看到朱迪坚定地朝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愿望一步步迈进时,有太多的感动,甚至热泪盈眶。朱迪在刚进入警察学院时,娇小的身材、羸弱的体质,在训练中多次落后、在生活中与大型动物相处也有许多不便与尴尬之处,朱迪貌似与警察学院格格不入。但朱迪并没有因此质疑、迷失自我,而是凭借长时间加倍的刻苦训练,多年后在训练项目中成为在所有大型警察学员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作为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毕业,成为小科动物的榜样。美国精神的内涵得以显现:追逐梦想的路上永不言弃。
朱迪带着一身的荣光前往动物城的中心,开启她真正成为警察的征程。
然而,实现梦想之路并没有这么顺利,小身材的朱迪没有得到重任,只安排她去贴交通罚单。尽管不甘心,但朱迪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怀才不遇有愤懑和郁结,而初心也没有就此被现实掌控。凭借朱迪的热忱与智慧,她与狐狸尼克一起成功破获了失踪案。朱迪在发布会上客观地评价目前的案犯都是食肉动物的言论,让动物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食草动物人心惶惶。他们开始远离、孤立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在社会上被排斥和隔绝。动物城之前和谐融洽的氛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偏见与恐慌的充斥。
朱迪感到前所未有的内疚与丧气,她追求的是通过自身努力让世界美好、和平,让动物们快乐、稳定地生活的初心,而她破获案件之后得到的社会影响却恰恰相反。当市长提出想让朱迪作为警察局的公众形象时,朱迪果断拒绝了,拒绝了能让她发光发热、扬名立万的机会,拒绝了走上警察之路的巅峰。
而一切,只因为,这个让她继续前进的、看似升华的梦想,是失了真的梦想。与她的初心相悖,与她内心最纯粹简单的愿景背道而行。与其自我欺骗、迷茫麻木的继续履行梦想,朱迪选择了看似最极端的方式——辞职回家经营农场来守护她伊甸园里纯洁美好的梦想,保持这份澄澈,不愿让初心沾染世俗戾气的污染。不被残酷的现实打压,不让初心妥协于世俗,在名利面前坚守最真的初心、不被诱惑,执着于最初的梦想,这是在朱迪身上看到的许多坚毅、正直、善良的社会人士的缩影。影片到了这里,梦想之声的节奏仿佛戛然而止。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套路确实映现在影片中,朱迪在农场中无意间发现了案件“午夜嚎叫”的线索,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奔赴回动物城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复活初心与梦想,最终朱迪与尼克再度携手,真正抓住了案件背后的推手,动物城也再次恢复了之前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朱迪执着的努力与坚持,她实现了初心与现实的统一,而这,恰是实现梦想的最大魅力所在。
电影是艺术,更是很深的人生哲学。试问若是朱迪安逸的选择当形象代言以抚慰动物城的人心,那么就不会有之后在农场的顿悟与最终真相的查明,也不会有温暖的动物城的归来。如果她当上警局的形象代言,貌似与她的梦想也不谋而合。表象都是正确的,但是隐藏的实质却是大不相同:梦想与初心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观上的行为选择。当然剧情也不会发展,这显然违背了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在艺术中选择坚持初心是必然选择,而在守卫初心的梦想后,得到启发随后接踵而来的惊喜与胜利,也是对坚毅之人的最大回馈。这是影片想传递的信念,可能很多人会说不切实际,但是正因为现实里有了太多现实的例子,不现实的人物与事件才会在碰撞出火花的生活里显得弥足珍贵。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宣扬的是最真最善最美的生命理念与生活哲学,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始终热忱的赤子之心。这是时代的精神旗帜与标杆,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后的信念与灵魂所在。
动物城是动物托邦的存在,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看似和谐的社会,其实隐藏着人类社会中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偏见。
对狐狸一贯狡猾的偏见,对乡下兔子就是乡巴佬的偏见。各种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你来我往的偏见。产生偏见的土壤——包括社会等级、性别、人种、地域、国籍、年龄、宗教等。而比起“无知”的儿童,“有所知有所不知”的成人,才是制造偏见的工厂。偏见如同暴力,循环反复。在偏见中成长的人,会不会不知不觉变成偏见的施加者?
影片中志羚羊带领的和平示威发人深思,“这是一个疯狂的、美丽的、多元化的城市。这不是我所知道的动物乌托邦,我们不能一昧地怪罪,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攻击持续发生,把所有猎食者都贴上标签是很不负责的行为。请把我们的动物托邦带回来。”
《疯狂的动物城》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影射现实。在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这是对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的讽喻。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是一部成人童话。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这是电影的又一大内涵。
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同时影片也告诉观众,追梦路上坚守初心,try everything!
或许是本身可爱的动物形象吧,活灵活现的萌化像,喜乐嗔骂,深深触动了快节奏下日渐麻木,却又无比渴望感动与温暖的观众的最软的心弦。
谁都希望,能像动物城中那样,被整个世界温柔以待。
动画的世界里,美好、可爱、快乐的色彩,谁都想拥有。
疯狂动物城英文原名Zootopia,是动物+乌托邦的组合。有着现代社会浓厚的缩影,关于偏见,关于政治,但也寄寓着对生活的希冀与美好,融合于这座鲜活的动物城里。
一只有着野心的兔女孩,决心闯荡新世界,被歧视被冷落被嘲讽,梦想却从未变质的。温柔而勇敢、乐观开朗、愿意Try Everything的兔女郎,活出了许多成人未迸发出的风采与活力。这或许就是,年轻时拥有的热气腾腾的梦想与永不枯竭的精力。不少成年人顺从了现实浇灭的凉水,缅怀曾经的,那个称之为“疯狂”的梦想,疯狂的追梦旅程。疯狂动物城发生的故事,并不疯狂。
这样的疯狂时光,很多人都会怀念吧。初生牛犊有着不怕虎的傻气,兴致勃勃地想对抗整个世界的硬气。
这样的疯狂,还会再经历吗?你是否在这段定义疯狂的岁月后,再次开启疯狂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