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真的可以被救赎吗?

《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真的可以被救赎吗?_第1张图片
救人一命,即救苍生

文| 晚鸿

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从孔孟时期争论至今的话题,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光影作品指引观众思考的方向。如果人性是本恶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令其向往善念?本恶的人性真的可以被救赎吗?

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执导了《侏罗纪公园》,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恐龙热。仅仅数月后,同为斯皮尔伯格执导,一部与“侏罗纪”风格迥异的影片诞生。该片以黑白底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拍摄过程中剔除了尽可能多的现代元素,百分之四十的时长使用手提式摄影机进行拍摄。影片用黑白画面还原了时代的真实,带给观众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给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光影赋予了浓郁的艺术气质。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电影,一举荣获七项奥斯卡金像奖的斯皮尔伯格经典之作:《辛德勒的名单》。

一、

影片根据纪实类文学作品,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1939年9月,德军利用闪电战在两周内占领了波兰,开始了对波兰境内犹太人的“种族清洗”。

战争带来死亡,战争带来财富。奉阿勃维尔(前德国军事情报机构)的命令来到克拉科夫的奥斯卡·辛德勒很快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他在各种上层社交场所穿梭,凭借着出色的交际能力结识了大量的德国军官,为他今后的发迹铺平了道路。

辛德勒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投机商人。对军官和党卫军的贿赂让他的工厂顺利获得了审批。辛德勒通过雇佣廉价的波兰犹太人,将成本低廉的产品高价售卖给军队,从中攫取高额利润。

迅速积累起财富的辛德勒顺利挤入了名流行列,志得意满地过起了荒诞奢侈的生活,整日流连在美酒和不同的女人之间,浑噩度日。

二、

在众多对于《辛》片的评论中,“救赎”一词几乎每文必提。对生命的拯救,对人性的救赎。

回到开篇提出的疑问: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诸多评论中,奥斯卡·辛德勒从一个纳粹党商人变成了慈善家、一个拯救犹太民族的英雄。从救赎的对象即本恶者这个角度看,这些评论者已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人性本恶一边。可作为有着本恶人性的人(影片中的纳粹军官及辛德勒本人),他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在灯红酒绿中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为何还需要被救赎?他们已经过得很好,他们没有接纳所谓救赎的理由。

本片中,阿蒙·格特作为大反派出现,他和奥斯卡·辛德勒在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阿蒙贪婪无度,迷恋美酒和女人,如视草芥般对待犹太人的生命。在个人信仰上,阿蒙完全信奉人种优劣论,坚定犹太人是肮脏而低劣的人种,必须消灭干净。

海伦是阿蒙身边的女佣,同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发泄兽欲的工具。阿蒙对于海伦是犹太人这点非常懊恼,他的信念不允许他接受一名犹太女人,他无法去爱海伦,精神上无法满足所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促使他变本加厉地对海伦的肉体进行发泄。

当辛德勒提出用金钱交换海伦时,阿蒙还在幻想着和海伦远走高飞后的生活,“我永远不会送她去集中营,我要和她一起回维也纳,一起生活。”这也许是整部影片中阿蒙表现出的最柔软而真诚的一面,虽然只是一厢情愿的痴梦,却也在不经意间闪现了一丝善的光辉。这也是片中阿蒙唯一一次灵魂颤抖的时刻。

我们说本恶不等于全恶,没有从出生就开始一心向恶的人;也许,随着身边环境的影响,人初生时那颗完美纯洁的心灵,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发生了变质,但在内心深处依然保留了人性中最初的本善。小说原作基尼利这样评价阿蒙和奥斯卡这两个人物的关系:

格特不免被视作辛德勒的“黑暗兄弟”。如果辛德勒的性情不幸颠倒一下,那么他极有可能成为和格特一样的杀人狂魔。

当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正在马背上欣赏着风景。一个在暴行和杀戮间穿梭的身穿红衣的小女孩让辛德勒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一幕也成为了《辛》片中最经典的一笔。

德军的兽行超出了辛德勒的内心道德底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心灵深处的本善开始渐渐占据上风。穿红衣的小女孩极具艺术象征意味,标志着辛德勒的自我救赎之路正式开启。

三、

当克拉科夫集中营开始运作时,辛德勒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贿赂等手段,让自己的工厂避免了被并入集中营的命运。

为使工厂得以继续运营,将搪瓷业务转型为军工产业。此时的奥斯卡·辛德勒不仅将拯救工厂里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作为己任,还禁止自己工厂的产品成为杀人武器,导致出厂的炮弹几乎无一可用,因此还多次陷入军方的调查。而这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就源自那份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烟雾弥漫的房间里,一盏灯、一台打字机,和一份长长的名单。影片中辛德勒在口授那份名单时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贪婪”,他站在地狱门口,把一个个生命拉回人间,直至耗尽全部精力。最终他挽救了包括工厂里所有儿童在内的1100名犹太人。

影片最后,彻底悔悟的辛德勒泣不成声,“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工人们围在辛德勒周围,像安慰家人一样安抚着他,他们用自己的假牙打造了一枚纯金的指环,指环上刻着一句希伯来经文:救人一命,即救苍生。辛德勒戴上了金色的指环,也重新寻找到了闪烁正义善良之辉的人性。

当辛德勒戴着那枚刻有希伯来文经文的戒指离开后,他逃离了搜捕,也逃离了黑暗的人性,电影中的辛德勒,也就此落幕。一切似乎已经圆满。如果只看到这里,辛德勒的人性当然是得到了完美救赎,可惜现实并非如此。

战争结束后,辛德勒重新沉迷于女色和烟酒,开办的工厂也很快倒闭。一贫如洗的辛德勒试图东山再起,却屡屡经商碰壁,曾两次宣布破产,只能依靠“辛德勒的犹太人”的资助勉强度日。我们完全可以用“凄惨”二字来概括奥斯卡·辛德勒的晚年和结局。

这显然和这部影片表达的基调有相悖之处,但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说在战争末期,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救赎,那战后辛德勒的重新堕落又是因何所为呢?是救赎失败,还是人性根本就无救赎一说?

不论是辛德勒名单的研究者,还是小说原作基尼利,都无法找到具体的解释说明当初辛德勒的决定是出于何因。也许对于奥斯卡·辛德勒那短暂的“救赎”只是他人性善的一面的自然表达,是出乎一种基本的礼仪和本能;而他在战后的堕落,也许仅仅因为他人性恶的一面在那个时期重新占了上风而已。

《摆渡人》中有一句话: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说到底,人终究是丑美共存、善恶共存的一种生物,人类天生有着复杂于其他生物的灵魂。所谓对人性的救赎,可能仅仅因为轻轻一念间将人性从恶翻转到了善的那一面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辛德勒的名单》:人性真的可以被救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