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在创造意识、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意志、创造水平等方面对孩子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就是求是求佳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儿童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儿童对故事的结尾不满意,总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主人翁命运和结局;儿童在习题的演算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儿童画画时候总和别人不同,常常标新立异;儿童跳舞时总喜欢跳一些别人不曾有过的动作;儿童对小实验、小发明之类充满兴趣;儿童遇事爱寻根问底等等,这些都是儿童极可宝贵的创造意识的显露。

有时儿童的奇思异想,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把孩子虚幻的想象向现实转化,那么既能够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同时又能够发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有次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抬头一看,只见皎洁的月亮像玉盘一样挂在柳树上,于是他们就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奇想”。结果可想而知,月亮当然没有摘到,而衣服却被树枝钩破了。爸爸看见了他们的狼狈样,不但没有训斥他们,反而耐心的诱导说:“你们想爬到树上摘月亮的想法是很有趣、很新奇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月亮那么高,怎么可能在树上摘到呢?你们应该动脑筋创造一种神异的的大鸟,骑上它飞到天空去摘月亮。”兄弟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此废寝忘食,矢志以攻,又在鸟的飞翔和一架装有螺旋桨的玩具启发下,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发展创造意识,应培养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要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只有好学善问喜争辩,才能增长创造才能。儿童不愿意提问题是思想懒惰的表现,儿童不会提问题只能人云亦云,那么将无所创造。

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居里夫人请物理学家郎之万先生做家庭教师。有一天郎之万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如果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入一定体积的物体,被它所排挤的水就会溢出缸外,为什么放入同等体积的金鱼,水却不会溢出来呢?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孩子们都很相信郎之万老师,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动脑筋,作出了各种解答,只有伊丽娜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她去问妈妈。妈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既然你不明白,为什么不亲手试一下,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女儿立即拿来鱼缸,作起实验来。她先把鱼缸注满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一条金鱼,难以置信的现象出现在她的眼前:金鱼在鱼缸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也有水溢出缸外,�缓缓地沿着桌面淌到了地上。

   第二天,伊丽娜又见到郎之万老师,问道:“您为什么给我们出错误的题目呢?”郎之万用诙谐的语气反问道:“难道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伊丽娜身上所具有的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亲手实验、�自己找出答案的精神,成了她日后创造伟大成就的基础,后来伊丽娜经过不懈的努力,也和妈妈一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产生创新意识需要足够的自信心,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足够的自信心的。即使原来自信心很强的儿童在碰到困难或遭到失败后,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儿童的成绩和优点,�经常夸奖鼓励儿童超过别人的长处,多看儿童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帮助儿童解决碰到的困难,鼓励有自卑感的儿童以自己的优势帮助别人等等。对孩子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要给予热忱的关心和珍惜,并恰当而充分的肯定,这种经常不断地积极强化,将会使孩子产生再次创造的意愿。儿童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过早地给幼儿下“没出息”、“笨蛋”等结论,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培养。如一个孩子画了一个想象画,高兴地给爸爸看,可爸爸不屑一顾地说:“瞎画什么,没有出息”。�这种冷漠的态度必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抑制创造意识,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2、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方法

   由于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推陈出新,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创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才干强不强,其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强不强是个关键的因素。

   要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应及早训练儿童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丰富感性经验,如一种物体,你从坐着、站着、蹲着、躺着、甚至站到凳子上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对事物就会有个全面的了解。

   儿童发散性思维有如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思路极其广阔,这也正是儿童具有很强的创造潜能的反映。

 〈1〉  物品扩散  以某物品作为扩散点,设想该物品的多种用途。

 〈2〉  功能扩散  以某事物的功能作为扩散点,设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3〉 结构扩散  以某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4〉  形态扩散  从某事物的形态(如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气味、质地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5〉   组合扩散  从某事物的特征出发,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另一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的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

  〈6〉  方法扩散  以人们工作、办事、�解决问题或制造物品的某种方法为扩散,设想出利用该种物品的各种可能性。

 〈7〉   因果扩散  以某些事物发展的结果作扩散点,�推测造成结果的各种原因或以某个事物发展的起因作为扩散点推测某种事物发展的各种结果。

 〈8〉   关系扩散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与其他事物的种种关系。

  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全过程,需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所以父母在培养儿童发散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

   培养儿童的集中思维训练主要是要培养儿童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父母不应单纯地要求儿童死记硬背某个科学的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儿童应用原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儿童掌握各科知识,而且也能使他们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步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

   3、磨砺儿童的创造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调节,它表现为人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自觉地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创造性活动也就是复杂的意志活动。

 邓亚萍,从小就个子矮小、臂短、�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把乒乓球训练中的各种各样的磨难作为通往冠军之路的垫脚石。人矮,脚下垫个小凳;臂短,手握横拍。不管是练打球,�还是练步法,她总是不怕苦、不怕累,常常练得上气接不上下气,浑身汗淋淋的。为了弥补先天的缺憾,邓亚萍每天都要强迫自己完成多于规定的运动量,冬去春来,几度春秋,邓亚萍经过几年的艰苦训练,球艺日臻成熟,13岁时由于一位省队队友生病,她顶替上去参加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由于她功底扎实,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老世界冠军耿丽娟,接着又击败了几名国手。由此可见,邓亚萍从13岁时起在国内外的大赛中,夺得奥运冠军。邓亚萍登上奥运冠军的宝座并非偶然,这是她磨练顽强意志的结果。

  历史上大凡意志坚强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得起任何困难和失败的考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没有文王、仲尼、屈原、�孙子等人的坚韧顽强,就没有《周易》《春秋》《离骚》《兵法》等稀世珍宝的问世。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的意志,�任何创造都不过是空谈。

   �苏联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奠基人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一个渔民的家庭里,当他19岁时,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进入一所教会的附属学校学习,学校要求学生用拉丁文。罗蒙诺索夫一个拉丁文字母都不认识,有人讥笑他:“瞧啊,一个快20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啦。”他经济贫困,年龄又大,文化不多,但他没有气馁,凭着顽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迈上了向科学求索的漫长道路。此后的34年间他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科学巨匠。

   在创造活动中,困难多于顺利,失败多于成功,因此父母要让儿童在遇上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不退缩在取得成功和胜利时,要不自满,不停步。

   华罗庚14岁初中毕业,考取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后因家庭生活困难,中途辍学,回到金坛的一家小杂货店当学徒,挑起了生活重担。

   在当学徒期间,他狂热地喜欢数学,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没有老师教,坚持自学,没有钱买书,坚持借书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攻克了数学上的一道道难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数学才华崭露了头角。

   可是就在此时,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可怕的伤寒病致使他左腿残废,华罗庚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到数学的研究之中。身残志坚,以坚强的意志,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数学论文,25岁时,他已成为世界数学论坛上知名的数学家。

   爱迪生在创造白炽灯时,为了寻找能避免氧化的灯丝,�就试用过1600种材料,可见没有艰苦持久的奋斗,�就不会有创造的成功。

   爱因斯坦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探索科学成功的故事很多,几乎家喻户晓,唯有《第三只小板凳》这个故事讲的却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次失败。在一节手工课上,�大家都把自己的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蜡水果等作业中拿出一只歪歪扭扭很不象样的小板凳说:“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孩子们都笑起来了。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的吗?”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说:“有的。”他从书桌里拿出两个更不象样的小板凳,摆在桌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和第二次做的,交给你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要强些”。爱因斯坦并不因为失败而气馁,而是勇敢地去面对他。只有在失败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信,勇于向困难作斗争,才能取得成功。

   4、要逐步提高儿童的创造水平

   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水平,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扩大孩子的眼界,为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同时,�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提高想象力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孩子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为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其次,给予孩子更多的独立自由,一般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儿童在其家庭生活中都享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家长应使孩子体验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任何事情都依赖别人。应提供一些无结构性的游戏材料,让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的新关系,这样做既动手动口又动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凡尔纳一生亲手摘录的笔记在两万五千本以上。我国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是以创造性强著称的,他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反之,如果孩子缺少独立自由,个人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其固有的天赋受人为的束缚和压抑,得不到时间上、智力上、心灵上的自由解放。

   创造精神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水平行培养。开始时不能要求过高,但也不能停步不前,比如,幼儿园小朋友主要是通过游戏、剪纸、手工劳动、编故事、绘画、编舞等;小学里主要是小发明、小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小改良;到了中学阶段,创造活动的内容就应该更丰富一些。儿童时期是个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这时他们幻想多于实际,但就是这些看来幼稚的幻想或者对未来不成熟的预测无不萌动着创造的幼芽。因此我们一方面应珍惜儿童头脑中产生的瞬息即逝的幻想,另方面要孩子脚踏实地地去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不但读科技书,还要读文艺书,使孩子一天天地充实起来,让他们的幻想翅膀一天天地长得更硬,创造性更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