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知识共享

前段时间在36k上看到关于“学霸君”,“在行”这些教育类的产品,当时觉得果壳姬十三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在“在行”借着果壳品牌背书打响知名度前后,蛋白、空格、8 点后、Saihu等类似产品也逐渐走入大众视线,而垂直领域也有像跟谁学、极牛等 C2C 平台。前几天集思公众号上也有小伙伴也写了一篇关于共享经济、认知盈余这篇文章,说到了“在行”,这里自己也做一个梳理。

前一会我还在说认知迭代,这一会就来了“认知盈余”,追逐的脚步不停息~

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是信息时代的剩余价值。

如果把人当成一个有限社会资源的集合体,在传统媒介时代,这种资源在投入到谋生目的之外的剩余部分大多用于个人娱乐的消耗,而在网络时代,剩余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汇集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进而创造出丰富的文明成果,于是就有了维基,有了YouTube,有了知乎……

当“认知盈余”遇上“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概念在房上有Airbnb,在车上有Uber、滴滴等。从 2012年 开始,共享经济自出行和住房领域开始,开始变得火热。随后,2015年 知识分享经济开始出现,在行(2015年3月,果壳网率先推出了一款O2O+C2C付费制一对一交流平台)是其中最早出现的代表--C2C模式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在知识共享经济领域,“在行” 项目有些是聚焦垂直领域,比如做电商领域咨询的 “靠我”;有些是聚焦一个垂直的人群,比如大量项目都在为学生群体服务;有的是做全领域,但目前只做线上电话交谈。

立足于「认知盈余」的知识共享经济产品,使共享经济的语境从最初的共享实体物品逐渐发展到共享虚拟的东西,比如知识、技能。当一部分人的智力无处挥霍时,就能通过这些产品让闲散的时间创造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共享经济做的是一种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提高了时间和智慧的利用效率,让自由职业者和半自由职业者更方便的产生价值、获得回报。

认知盈余到了变现时刻,找到一条把知识共享和商业价值衔接得最好的路径--“在行”。“在行”是“私人智库”,而产品依托的宏观背景,是互联网、城市化、产业变革等一系列猝不及防的时代浪潮。从生活规律到职场发展,大量的既有经验与技能倏shu然失效,这种颠覆与被颠覆的轮流交替,既造就了那些在夹缝之中不知所措的迷惘青年,亦使先人一步进化成功的上岸者显得尤为珍贵。

背后逻辑并非创新,向前辈询问,获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少走弯路,是一种大众已经熟知的 “泛知识” 获取方式。不过,这样的模式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攻克点。因为这种一对一,基于经验的知识传递并不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而这恰恰是互联网所 “头疼” 的地方。

想法来源于他们做 MOOC 学院时所得到的反馈,因为除了学习之外,学习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例如为什么要学,学了以后还会有哪些出路,我是不是适合出国留学等等。这些的问题是 基于每个人,答案也是个性化,显然课程在这里也是行不通。对于非标准化产品的思考,姬十三说是 O2O 模式让他获得新的出路。

“在行”模式,需要浓厚的社交属性和社群文化?这点我有些疑惑。每个人真的可以脱离固定工作,实现“U盘式生存”,践行着共享经济和去中心化?

【“在行”模式中关于行家的心理分析(好为人师/虚荣心/回报/人脉/良师益友)以及知识共享类非标准化所面临的问题(经验非标准化/暂时性解决/服务质量/完善评价反馈/个性化需求),都有待展开思考】

回归部落

心雨读书笔记中提到:互联网发展都一直有一个母题-->回归部落,某种意义上包括,社交网络,物联网,共享经济,都是该分支,都是为了将整个人类更为透明而高效的连接在一起,让每个人的每项活动都变成一个合作。(在行-->成为你的私人智库,延伸你的大脑,自然有理由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

这个概念有点深,有待再学习。

部分观点来自公众号:aajisiguangyi (电子科大学生运营,定位互联网非技术圈,良心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盈余-->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