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美文化的差异之一 - 键盘输入

最近在参加 Google IO,第一次报名抽到票,所以直接来了,但今年还是挺水的,创新性的产品很少,除了 Allo 和 Google Home 稍微有点意思,但市面也早出现过类似的,其它几乎提不上什么劲儿。但是在湾区转了一圈,也去了 Google、Dropbox、Zendesk 感受了下互联网文化在美国是怎样的。

曾经别人问我创新是什么,我都回答一句话「把一些散乱的需求和思路通过梳理新的规则形成一种新的产品」。其中「散乱的需求和思路」是什么,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这里面就要具体到各种社会因素了。

虽然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在走美国的路线,但是传统思路是根深蒂固的,5000 年的文化也不是白传承的。中国文化尊重儒家思想,而其比较重要的思维就是「各司其职、君重民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能传承的重点,对于君权统治的社会,这个思想在传统统治者眼里尤为重要,可以帮其减少很多「叛乱」的可能。但这种思想也限制了思想开发,安于现状。

回归正题,还说互联网。这里不聊太久远的差异,只聊一些简单的差异,是啥呢?输入习惯,俗话说就是打字。这里的差异可能很多人觉得中文输入法很好用了,应该差异很小了,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就以我这边正在打的文章为例:

正在打字的情况

输入法的工作原理是先在输入框占位,再通过 native 的程序筛选确定后进行输入框替换,这里面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额外的「输入法」。你打英文的时候是不需要安装输入法的,因为键盘就是基于英文环境打造的,输入是非常自然的。而在中文环境下,这里面就变得多了两个步骤:选字和替换。那这两个步骤带来了输入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中文需要选字才能确定最后输入的结果,而且文本在界面上会有占位和替换,这个过程使用起来是复杂的。也许有人说我打字很快啊,其实LZ也觉得自己打字很快,初中就很容易 PK 过电脑老师的,但是呢,复杂不复杂是理性的,需要放在全局去看。

不准确性就在于选字的问题,字的选择是要看输入法的智能程度。是否根据你的习惯,根据网络的词库,根据环境的优化,才能决定是否得到最准确的结果。但是英文环境下,考虑的因素就少的多,我做了张图来说明问题。

中英文输入步骤的差异

步骤多出来几步,影响就是出错可能性增加,我做出来图大家一看便知:

输入步骤的出错可能性

由上可知,中文环境多出来几个步骤,加上高风险的出错性,准确性和速度就会降低。假设占位只有 1% 出错的可能性,选字有 20% 的出错可能性,中文输入的准确性就是:英文输入 x 99%(占位) x 80%(选字) = 英文输入 x 0.792,那么中文输入的准确性就是要比英文输入低 20 个点以上,同时输入时间还要打折扣。
那这个差异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是什么呢?个人觉得有以下方面:

  • 中国互联网不喜欢输入,更喜欢点击,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体验
  • 中国互联网的原创和创作成本相对较高

下一部分会做更具体的解释,今天就到这儿,先赞叹下加州的空气和阳光真是太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中美文化的差异之一 - 键盘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