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测

《中国哲学简史》基本看完了,感性认识到自己对哲学有了些了解,好奇原来我们祖先的哲学体系是这样构建的。

第一本对哲学的解读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感受哲学类书籍对大众的引导,来源于《苏菲的世界》。

中国人对未知的探索是向内的诉求,讲究人与自然的感应。其他文明对未知的探索是外在自然的探寻。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对方得知我最近看的中国哲学简史,引起了阅读的兴趣,也打算买来一本看看。昨天把书店看到的样书发来让我看,除了外表装帧不同,又发现了冯友兰著、赵复三译的字样。朋友问对不对,我赶紧翻出自己的那本,才看到自己的是冯友兰著、涂又光译。考虑一番后答复可以购入一观。

只是两位译者也是的自己心存的疑惑。一是为什么国人写英文书,为何自己不翻译?二是为何有两个译本?

个人考量,第一个问题可以对比“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英文写就原著,随后自己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冯友兰当年在国外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纽约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后来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之后于1948年回国,1950年国内哲学界展开对其批判,学术生涯不顺,与黄仁宇的境况不同应是主要原因吧。

第二个问题应是这样子的。涂又光是冯友兰的学生。他在1985 年将《简史》翻译为中文版,之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由该出版社享有独家版权。涂又光身为冯先生的亲传弟子,除了其代表作《中国哲学简史》中文译本以外,还历时十年为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依据其口述的自序和《三松堂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他们的出版社出版涂又光译的《中国哲学简史》。此为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唯一版本。

赵复三于本世纪初重新翻译了《中国哲学简史》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由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享有涂译本的版权,因此除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涂又光译本以外,流行的版本均是赵复三的译本。赵复三 1946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担任职务。1989 年开始在国外生活和工作。

由于涂又光译本的版权归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所有,冯友兰的后人拥有版权的中文版《中国哲学简史》只有赵复三的译本。所以不难理解,冯先生的女儿为赵复三的译本鼓与呼了。

迄今为止,书店出售的《中国哲学简史》,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三联书店、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

其实主观的感受还有很多,大致先写到这里,捕捉一番属于自己的揣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