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棉花帝国》告诉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史

如果您是一位历史爱好者,那么您对下面的历史事件应不陌生: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863年6月-7月盖茨堡战役,南方邦联军战败,成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同年,林肯总统发表著名的盖茨堡演说。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先后获赔白银两亿三千万两。

19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起“手纺车运动”,号召印度群众自己纺织印度的传统服饰。

乍一看,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孤立的,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过去我也是这样认为。但看过《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之后,我却改变了看法。我突然发现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居然可以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

《棉花帝国》是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的新作,描述了棉花产业在过去的三百年中历经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发展成为最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借助棉花而生长成为一种全球性经济体制,并且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模样。本书对我个人最大的颠覆是让我跳出国别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开始把各国的历史放在一个例如全球棉花产业链这样的体系里来理解和思考。

棉花产业涉及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运输、销售市场等诸多要素。一个国家只要拥有其中的一个要素优势,就可以在全球棉花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欧洲资本主义的成功之处就是借助资本逐利的强大内生动力,先后依靠暴力、工业力量和国家力量,实现了棉花产业各要素的全球配置,统治了全球棉花帝国二百年。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开篇提到的四个历史事件,可以找到了下面四个历史之问不同往常的解答。

一、为什么以纺织技术革命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而不是印度或中国?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期,世界棉花产业的心脏地带依然是印度和中国,拥有更优质原棉、更廉价劳动力和更品质优、更有竞争力的棉纺织产品。但以纺织技术革命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却首先爆发在英格兰北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列出的理由有:英国发明家的才智、英国市场的规模以及非比寻常的深度整合能力、英国利于水运的地理条件等因素。但是工业革命故事的核心是:它依赖全球范围内的战争资本主义体系。

按照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说法,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资本主义属于战争资本主义阶段,依靠帝国扩张、奴隶制、土地掠夺,为欧洲各国国内依然很小且技术落伍的棉纺织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于是,1764年,英格兰兰开夏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于是,1769年,瓦特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于是,1784年赛缪尔·格雷格在曼彻斯特的幽静峡谷之间开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水力纺纱机工厂。

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格雷格的工厂。这个工厂的魔力在于,机械化生产使得英国在不具有棉纺织产业其他要素优势的情况下,单单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取得了全球棉纺织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在此后30年中,英国生产力提高了370倍,使得英国的棉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甚至低于印度。

斯文·贝克特教授赞颂说:“这个工厂在全球激发起一系列格雷格无法理解的变化。从这个地方性火花开始,英国逐渐建立纵横交错的世界经济体,并主宰人类最重要的一项产业。从这个地方性火花开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并且最终将其羽翼囊括全球。从这个地方性火花开始,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出现了。”

二、为什么美国内战中,李将军率领的南方军一定会输?

1784年格雷格开办水力纺纱工厂的时候,美国刚刚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经济凋敝、百业待兴。

机会说来就来了。1791年西印度群岛奴隶造反,法国种植园主阶层逃散到了美国,为美国带来了急需的棉花种植技术。与此同时,南方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西进运动”侵占印第安人大量的肥沃土地。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能灵活地提供进入原棉生产的三大关键要素:劳动力、土地和信贷。到美国内战爆发之前,美国出口棉花占欧洲棉花消费量的80%以上,迅速上升到全球最大的原棉市场供应国。

然而,繁华背后必是盛世危机。美国南方的奴隶制政治经济与北方工业化的自由劳动政治经济之间矛盾冲突再也无法调和,终于爆发为内战。

美国内战以南方联盟军的失败而结束。其中最悲情的人物恐怕非罗伯特·李将军莫属了。林肯总统战前原本是邀请李出任联邦军队的总司令。但由于李将军的家乡——弗吉尼亚脱离了联邦,李将军虽然本人反对分裂联邦和奴隶制,却坚持认为自己必须为家乡服务,转而成为了南方军统帅。

《棉花帝国》告诉我们,美国南方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美国南方作为全球棉花重要产地被印度、埃及等其他地区迅速取代,从而被欧洲列强放弃。

1861年内战爆发后,南方联盟政府禁止所有的棉花出口,企图以棉花为武器迫使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外交上承认自己。而北方联邦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封锁南方的棉花出口,掐住了南方的经济大动脉。到内战第二年,1862年,美国南方对欧洲的棉花出口减少到零。

为了应对欧洲棉纺织业这种原材料危机,英国等欧洲列强纷纷在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比如印度、埃及、南美,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海运贸易,大力推广棉花种植。美国北方联邦政府也尽力鼓励和帮助世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比如将大量的优质美国陆地棉种子输送到国外。到了1864年,从世界其他地方出产的棉花,已经填补了美国南方棉花的空缺。

所以,依靠单一棉花种植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脆弱的。李将军的南方军是成也棉花,败也棉花。

三、为什么说甘地是棉花民族主义者?

印度农民是世界上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群。印度的棉纺织品和中国的丝绸一样,曾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垂涎的奢侈品。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印度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霸主”,牢牢地占领着全球棉纺织品市场。

替代这些进口的印度棉纺织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并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1830年以后,英国人甚至开始在印度本地与印度制造商竞争,倾销英国制造的棉纱和棉布。同时,英国自南向北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入侵,1849年占领印度全境。

由于美国内战爆发,印度出口棉花的价格翻了两番。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摧毁了印度农民以粮食种植为主、棉花种植为辅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通过倾销破坏了手工纺纱和手摇织布生产,造成印度殖民地的去工业化。结果,印度彻底沦为了英国棉花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和棉纺织品的倾销地。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棉花价格在美国内战期间站上短暂高位之后,持续下跌了近30年。对这些几乎没有土地控制权的印度棉农来说,他们唯一的应对措施是种植更多棉花,以弥补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损失,而这导致棉花过剩,进一步压低了价格。

当遇到干旱年份,粮食价格上涨,大批棉农就陷入无钱购粮的绝望境地。仅在19世纪70年代末席卷印度棉花种植区的饥荒中,就有600万到1000万人饿死。当时的报纸曾悲愤地评论说:“印度人正在饿死,而英国人却在卖掉他们的粮食!”

理解了印度悲伤的棉花产业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棉花民族主义”成为20世纪印度反殖民斗争的一个主要主题,纺织工业家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支持者,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又把国内棉花工业化作为首要目标。

20世纪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动了群众性抵制英国纺织品运动——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印度人民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焚烧洋布,抵制英国纺织品;并亲身实践。甘地唤醒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识,并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经济独立。

四、为什么日本纺织女工阿峰一定要死去?

阿峰是谁?

阿峰是日本电影《啊,野麦岭》的女主角,她从家乡到生丝厂当纺织女工,最后因劳累过度得了结核病,死在回家的路上。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按照传统的观点就是反映了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其实,这部电影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确立贸易立国,大力推行工业化的一段历史。

日本在近代没有受到直接殖民统治,但受到外国殖民的威胁,面临着巨大的棉花纺织品进口的压力。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和其他后殖民国家一样,选择纺织业作为国家工业化的一个突破口。

日本政府大力扶持棉纺织业,把通过甲午战争获得的中国巨额赔偿,用来补贴航运业,增强政府提供信贷的能力,并在1896年取消原棉进口关税,同时在朝鲜推行殖民政策,推广棉花种植,使棉纺织业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

此外,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大约是英国的1/8,甚至低于印度。日本棉纺厂工人中的绝大部分是15~25岁之间的女性。她们通常从13岁开始工作,工作到20岁,因为结婚而退出。这些年轻妇女受到了沉重的剥削,工厂采取了集中住宿和家长式政策,每天工作时长达12小时以上。

对于日本制造商来说,棉花产业的其他要素均不具备成本优势,只有竭力压榨劳动力成本,才能攫取到利润。所以,作为那个年代日本纺织女工典型代表的阿峰姑娘的结局只能是死亡。无数日本纺织女工的血泪促成了日本棉花工业的迅速扩张,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占领了37%的全球棉布交易市场。

与日本、印度类似,中国的棉花工业崛起也是利用了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支持,能够生产世界将近一半的棉纺织品。斯文·贝克特教授在结语中写到:“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结束。那是1963年……”,标志性事件是英国利物浦棉花协会的彻底落幕。

从表面上看,20世纪亚洲棉花工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又重新夺回曾经的世界棉花工业中心的荣光。但这并不是亚洲国家的胜利。

西方国家的资本像贪婪的善于变形的怪兽,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大的市场,运用更新的方式结合和重组世界上的工人、消费者、土地和原材料。香奈儿、路易威登、爱马仕等服装奢侈品牌以及沃尔玛、麦德龙和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取代了制造商或棉花商或布商,开始主导连接棉花产业的各个要素,并占据着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

《棉花帝国》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各种劳动制度、各种资本和政体的不断转换重组,塑造了并且继续塑造着者今天我们熟悉的全球产业分工和世界格局。从这一意义上说,西方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并没有终结,依然在持续,只不过换了一张面具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花一世界:《棉花帝国》告诉我们的世界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