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典型比当代典型叫得响

为何历史典型比当代典型叫得响_第1张图片
陈毅

典型是一个群体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榜样,从长远讲,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需要有全民族认同的典型。对于我们军人——一个在战场上刺刀见红的群体,与敌人以命相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就更需要这种强大的精神榜样作为行为引领。然而近年来,典型的成长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很多典型刚一铺开宣传就受到了死亡的宣判。为什么历史上的典型能够焕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而当前的典型公信力如此低下呢?究其原因,固然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宣传方向上的一些问题。

一、从典型本身上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历史典型。就拿我们八大英模挂相来说,里面的每一个典型,他们的事迹都足以让我们发自肺腑的敬畏,而他们能够拥有这样的事迹,也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看到战友们成片的倒下,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是因为他的行动关乎整个战斗的成败……然而当今时代,很多典型的事迹没有这些干货,硬货!比如为了工作放弃与父亲见最后一面,读书笔记几十万字类似的事迹,听起来好像做了很多事,可实质上大众感受不到他们所做的事。

二、从宣传渠道上看,落后宣传手段可以接受塑造的典型。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渠道狭窄,对于典型的每一次出境都很难能可贵。比如照片的运用,当时照片那么精贵,每拍一张都得计算成本,公众连看到照片都是稀奇东西,一般不会怀疑照片真假,所以适当的摆拍都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可是现在照片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公众见得多了,要求固然就高了很多,如果再把经过艺术处理的照片还说成是抓拍、非刻意而为,就显得不诚实、做作了,因为大家都懂的。

三、从典型陪塑上,当前已从找英雄过度到了造英雄。找英雄,即是英雄本身存在,宣传典型的工作就是陈述事实,造英雄,即是把没有的东西生搬硬套,或者说夸大其词,再说得粗暴一点就是造假,这样,受众不接受也就不难理解了。当前很多单位培养典型都存在“平时不发掘、初期不培养、过后马后炮”的问题,即平时不注重引导,行程初步舆论后不加强培养,到了关键时刻又过分夸大典型的光环,让人很不适应,极大的损害了典型的公众形象。

四、从思想解放上,言论开放让不过硬的典型再难蒙混过关。以前网络不够发达,大家发言还会有所顾忌,尤其是对于官方发布的消息,认定的典型,即使有一点瑕疵,也会“看破不说破”。而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全面开放,网名放下了思想包袱,哪怕典型只是有一点点瑕疵都会“看破也说破”,甚至会拿着放大镜对待典型,再加上负面信息传播往往成指数增长的特点,对典型的要求就不得不提高层次,要求更加完美了。

由此可见,当前典型的陪塑可以说困难重重,而我们对于典型的精神需求又如此迫切,那么,当今时代应该如何培塑典型呢?

一是典型的事迹必须要真。典型和先进不可或缺,任何时代都应该要有,也必须要有,而且围绕其展开的宣传工作确实需要可以作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拓展处理,但艺术处理和深加工不是作“假”,千万不能丢了实事求是这个大前提,榜样作假,导致从正能量滑向负能量,就会导致宣传战线的全线崩溃,对威信的损失不容小觑。

二是典型的缺点必须正视。李云龙这个典型塑造得非常成功,但对他的塑造完全不回避他的缺点,事实上典型也是人,榜样不是神,是人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存在的缺点不回避,只要总体是正能量,宣传中直面适当的缺点更显得有血有肉,让典型更加鲜活。

三是典型的培养必须有始有终。典型靠自己的觉悟,更靠组织的培养,典型的成长和组织的培养往往能够促成良性循环。典型的形成也需要在积累的过程中步步加深。

四是公众的思想必须进行干预。我们讲言论自由并不是毫无底线,网络也有自己的运行法则。对网民的正面教育是一方面,对违反法规,蓄意造谣抹黑典型,对宣传工作造成混乱的必须追究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历史典型比当代典型叫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