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原则——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活下来,一切好谈,永远不要孤注一掷。”——全球金融大鳄索罗斯


独立思考,努力提高胜算;

不懂不投,不要押上全部;

安全第一,不想一夜暴富。

投资的原则——永远不要押上全部_第1张图片
黑天鹅无处不在

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

假设某人在参与一个公平的抛硬币的赌博游戏(胜负概率恒定为 50%);

假设他总计有 100 元赌本;

请问,此人合理的单次最大赌注是多少元?

我们已经知道,单次下注 100 元肯定是不应该的,那应该是多少才合理呢?

每次输赢的概率都是 50%,而连续 2 次都输的概率是 25%(0.5 x 0.5),连续 3 次都输的概率是 12.5%,连输4次的概率是6.25%,连输5次的概率是3.13%……

换言之,即便单次最大赌注为 20 元人民币,该玩家依然有 3.13% 的可能性在 5 把之内全部输光;即便是单次最大赌注为 10 元人民币,也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一路输光……  千万不要误以为概率低到千分之一所以就肯定遇不到。即使某个事件的概率小到万分之一的地步,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第一万次才出现,事实上,可能第一百次就出现了,可能第一次就出现;第一次就出现的概率,与第十次出现,或者第一万次出现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 —— 都是万分之一。

那既然不能全部押上,投注比例多少是合适的呢,这却是可以算出来的。

有个著名的公式,“凯利判据”(Kelly Criterion),对于“赢了有收益,输了的话,下的注就一点都拿不回来”的赌局,这个公式可以计算最优单次下注占比(相对于总赌本)的公式:

F= [ p ( b + a ) - a ] / b

注意:

凯利判据不能直接应用在股票房产投资行为上,因为股票和房产投资决策失误常常并不会导致“投资”如同赌局下注那样“这次输了的话就下的注一点都拿不回来”的情况。

其中,

F是合理下注占比(相对于总赌本);

a 是单次下注金额;

b 是每次下注 a 之后若是赢了的话能拿回的净利;

p 是赢的概率……

于是,假定赌局的设定如下:

每次下注 1 元赌赢的净利为 1 元(a = 1,b = 1);

若是玩家有 60% 的胜算(p = 60%);

那么,f = 0.2 = 20%……

即,若是你有总赌本 100 元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单次下注最高金额是 20 元。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咱们竟然有本事在抛硬币游戏中有 60% 的机会猜对(不是抛硬币游戏中原本应该的只有 50%),我们的最大下注也只能是总赌本的 20% 才相对安全……

换言之,在可能翻倍也可能赔光的投资中,若是我们只有 60% 的胜算,投资我们总资产的 20%,本质上已经是“押上全部”了!—— 这是重点。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巨大差别

同样的事儿,我们可以有根有据地计算,但更多的人不仅不知道怎么算,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完全没想到竟然还可以算!

这也是我们说的,不懂不投!很多人实际上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赌”什么…… 再加上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胜算,于是,本来 20% 都已经相当于“押上全部”了,可偏偏不仅要押上更多,甚至干脆还要押上所有……  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押上所有都嫌不够,还要加足杠杆,借钱炒(dǔ)股(bó),—— 显然就是自己挖坑将自己埋上啊。

那些顶级投资人,投资的项目风险极低就一定可以放心吗!有时候真的不是这样。

因为现实生活中,黑天鹅的事件出现的可能比理论上多很多,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几乎每十年就会出现一次。

1994年成立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 ,是当时华尔街超级梦之队。创办人麦利威瑟被誉为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合伙人包括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以及两位诺奖得主。

第一年他们赚了16亿美元,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长期资本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即: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然后,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

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

1998年,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并耍赖不还国债。毁掉长期资本的,是此后的连锁反应。

一位参与其中者回忆:

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

巴菲特曾经总结过长期资本的惨败:

第一,他们的智商高得不得了。

第二,他们这 16 个人都是投资领域的老手。他们不是倒卖服装发的家,然后来搞证券的。他们这 16 个人加起来,有三四百年的经验了,一直都在投资这行摸爬滚打。

第三,他们大多数人都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身家财产都投入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他们把自己的钱也投进去了。他们自己投了几亿的钱,而且智商高超,经验老道,结果却破产了。真是让人感慨。

巴菲特用非常生动浅显的语句,说出这件事情的本质:

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假设你递给我一把枪,里面有 1000 个弹仓、100 万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弹仓里有一颗子弹,你说:“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我不干。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

巴菲特最后总结说:投资最重要的是避免失败,而非抓住每一次成功!

同样,金融风暴2008年席卷全球,雷曼兄弟公司这家历经百年的投行巨头因决策失误永远倒下,但有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却表现抢眼!

它就是现今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2008它的旗舰基金业绩逆势增长超过14%,而很多其他投资者的损失超过30%。桥水的创始人雷伊·达里奥(Ray Dalio)在他最近出版的书《原则》 (Principles)中回忆说:“尽管自己已经在2007年就预测到将发生大型金融危机,但仍然没有全部押上,而是选择对押注进行了对冲,没有自以为是地投入更多筹码,虽然如果他们那么做的话,收益还会更高。”

但雷伊·达里奥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他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不做对冲全部押上是不明智的,尽管那样的收益在某些情况下会更高。可是他坦言假如桥水公司从一开始就以这种态度对待投资的话,他们肯定不可能存活下来到现在,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成功,赢得今天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可是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决,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安全专家(无论是适用于哪个领域的安全策略普及与教育,不管是医疗、健康,还是消防、交通、教育)长期全部不可避免地面临的难题:

在危险发生之前,如何向被教育者证明“那尚未发生的危险”有多可怕?

在避险策略生效之时,又如何向那些已经躲避了危险的人证明那“并未实际发生的危险”(因为已经避开)究竟实际上有多可怕?

尤其是当那危险大到可以被称之为“灭顶之灾”的时候……

我想最简洁的答案是:

独立思考,努力提高胜算;

不懂不投,不要押上全部;

安全第一,不想一夜暴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资的原则——永远不要押上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