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二十五、二十六集简评:年轻人登场

1、曹丕开场说先王曹操“所征必克,艰难开国”,后半句的“艰难开国”是真的,前半句“所征必克”就是吹牛了,毕竟有赤壁逃奔华容道、潼关割须又弃袍。不过虽非战无不胜,但曹公是个英雄的事实却不能否认。怪只怪刘玄德、孙仲谋这些对手太强。而等到魏蜀吴开国,曹刘关张纷纷退场,再到诸葛亮去世,“三国”却又进入另一个时代,一个像竹林七贤里阮籍所说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于是三家归晋时,便显得太顺利,难见汉末群雄竞逐时的多姿多彩。

2、曹丕对在剧中被黑惨的丁仪说他是沽名钓誉,但“史书不会上当”。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晋书》里所写的丁仪兄弟俩的后人不肯向《三国志》作者陈寿行贿,因而陈寿不肯为丁仪兄弟俩立传的段子。

3、给曹植、曹彰安插“监国谒者”,要“监国谒者”时时上报植、彰的消息,以慰曹丕和卞王后的思念——这等于判了曹植、曹彰终身监禁。“七步诗”在剧中被略过,也还好,不然调子就忒不搭了。

4、被曹丕训斥的“仲德”,就是前两集里在洛阳朝堂上直斥曹彰的程昱。这实际上为后面曹丕和老臣,尤其是姓夏侯、姓曹的那些老臣们的冲突埋下伏笔。

5、曹丕、司马懿一起登铜雀台看曹操的寿陵,对应的是前两集曹操死前遗令里的“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6、按正史,曹丕登王位的时候,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其实已经去世。

7、本剧赏赐东西,都是赐绢帛。这挺好,因为一来绢帛有时本就可以承担货币作用,二来绢帛略轻,能抱得动。

8、曹丕篡位称帝是迟早的事,也是他这种二代三代不得不做的事。原因电视剧里有提到,他一堆手下在等着主子称帝,自己好跟着抬升地位,封王封侯,如果主子不称帝,手下人的人心迟早会散,曹操、宇文泰、高欢这些二代的老爹不称帝可以,因为他们阅历多、气场厚,能震得住手下人,他们的儿子们不称帝,却不行;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不称帝的话,万一手上的傀儡皇帝重新掌权,那么自己一家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典型的例子是霍光。

9、司马懿口口声声推士族上位,士族在魏晋政治中作用甚大,可以理解成英雄们背后的大boss。编剧兴许是看过田余庆的书的。推荐大家看一下田老的书,很开眼界。田老首先是个特别聪明的人,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那样的书。

10、剧中,从蔡文姬那里得来的字帖很搞笑。关于蔡文姬和司马昭——是的,你没看错,两个人其实有关系。蔡文姬原本的字是“昭姬”,后来司马氏建立晋朝,要避讳晋文帝司马昭的名字,就把“蔡昭姬”改成了“蔡文姬”。

11、钟繇、钟会再次出场。按正史,钟会出生于曹操死去第五年,当时他爹钟繇已经七十多岁。不要怀疑老人家能力,因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鬼故事,是说钟繇老年被女鬼勾搭,不肯上朝——能和女鬼过招,老人家其实还是挺老当益壮的嘛。

12、陈群好歹也算颍川陈氏的领袖人物,片中形象却有点儿太老实。“九品官人法”,在历史课本上叫“九品中正制”,著作人其实是陈群和曹丕。九品中正制,主要解决的还是天下大乱造成的流离,大家都离开家乡到处流浪了,以前各个地方上考察、选取人才的“察举制”自然就派不上用场了。当然,夏侯、曹们反对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九品中正制让大乱以后的选官制度重新变得正规了,他们以前在军队里趁着各种混乱而获得的人事权便会被剥夺。

13、本剧把“九品中正制”的功劳转移到司马懿身上,借此给他加戏、加对手,可见编剧还是很善于在史料中发现矛盾的。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二十五、二十六集简评:年轻人登场_第1张图片

14、夏侯氏、曹氏的老人家们倚老卖老,这在新君曹丕眼里无疑显得讨厌且碍手碍脚。不过,夏侯惇显得老成持重、夏侯玄显得头脑清醒,这一老一少表现还是不太一样。夏侯玄在曹魏时代声望极盛,后来还曾改革“九品官人法”,他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司马懿在剧中的对手之一。

15、第二十六集片尾,邓艾登场了。说他“敢犯众怒,得有硬骨头”的司马懿应该是联想到了这两集中他自己“犯众怒”的经历,于是对这年轻人心有戚戚焉。

16、这样,“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后三国时代几位勉强可以称之为英雄的年轻一辈人物,钟会、邓艾、夏侯玄、司马师、司马昭,在这两集中几乎全都亮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二十五、二十六集简评:年轻人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