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极星(Polestar)通过线上发布会形式,公布了将要在3月3日日内瓦车展亮相的概念车——Polestar Precept,不过并未公布续航、性能、价格等数据,只是介绍了一些产品特点和设计。此前极星曾发布过两款量产车,分别是混动轿跑Polestar 1和纯电跨界车Polestar 2,虽然都不是燃油车,但是这两款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很像沃尔沃(本文中用“沃尔沃”代指“沃尔沃汽车”)。
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两家公司本来就分不开。
Polestar的名称来源于STCC Polestar赛车队,1996年瑞典一家名为Flash Engineering的公司创立,旨在改装汽车并参加瑞典房车锦标赛(STCC),后来车队被出售并更名为Polestar Racing。2000年后开始以沃尔沃汽车为基础,设计自己的赛车,并因此逐渐成为沃尔沃御用改装品牌,类似于奔驰与AMG的关系。最终在2015年7月被沃尔沃正式收购,车队名称改为Cyan Racing。
2016年沃尔沃曾发布过两款概念车——40.1Concept和40.2 Concept,都是基于沃尔沃当时的CMA新平台打造,后来沃尔沃新XC40与40.1 Concept几乎一模一样。
(左:40.1 Concept,又:40.2 Concept)
仅一年后,2017年6月Polestar公司成立,上面这两款概念车的主设计师Thomas Ingenlath摇身一变成为了Polestar公司的CEO,并在同年推出了第一款车——混动轿跑Polestar 1。
(Polestar 1,神似S90)
(沃尔沃S90)
紧接着,2019年的日内瓦车展,Polestar又推出了第二款车——纯电跨界车型Polestar 2,从外观上看几乎与40.2 Concept也毫无差别。(同时在中国市场正式将名称从“Polestar”改成了“极星”)
(Polestar 2)
采用同一平台生产的车型长相相似其实无可厚非,不过对于一家致力于豪华高性能的电动汽车新品牌来说,从设计语言上具有较强的辨识度,才有可能在这尚且较小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博得偏爱。显然极星也想明白了这件事,这款新概念车的名字为“Precept”,直译过来为“格言,箴言”,极星官方对此的解释为“宣言、信念”,意为“展现极星品牌未来的愿景和品牌发展方向”。
(极星Precept外观和内饰展示,图/极星官方网站)
极星Precept的设计师名叫Maximilian Missoni,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加入沃尔沃之前曾在大众集团开始职业生涯。在2012年加入沃尔沃成为首席外观设计师,之后2018年除了兼任沃尔沃外观设计副总裁之外,还担任了极星的总设计师。
(Maximilian Missoni)
此人曾经设计过大众的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XL1,最早于2011年推出概念车,并于2013年声称将会量产,其宣传的百公里油耗仅为0.9L。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大众迟迟未能将这款车大批量产,成为了一个遗憾。
(大众XL1)
两车的外观设计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尾部的大灯设计,如出一辙。
(极星Precept)
其实从外观和内饰的视觉设计上看,极星Precept已经摆脱了燃油车的影子,消失的进气格栅、更加合理的内部空间布局,都显露出了电动车的特征。
取代前进气格栅的是传感器聚集区(官方称之为“SmartZone”),以获得更好的“视野”;两个后视镜也被电子摄像头所取代,以换取更加宽广的信息反馈。
车顶部加装了激光雷达设备,从体积和外观来看,一改常见激光雷达的“丑陋”,只是并不确定这样尺寸的激光雷达的性能和量产能力。
总体来说,极星Precept较之之前两款量产车,要更加富有科技感和设计感,从第一印象来看,更加像是一辆电动车所该有的模样。
对于电动车来说,即便大多数人仍在续航、充电等方面争论不休,也不可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政府对于燃油车禁售的规定,还是人们出于使用成本的考虑,电动车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在逐渐增大,然而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空间却不大,这就意味着谁能够在这个时期抓住消费者的心,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溢价”。
而极星的前两款车,第一款Polestar 1售价高达140多万且每年限量500辆,显然只是一个奠定性能、技术储备的形象产品;而Polestar 2虽然从各项参数上看,与其宣称的对手Model 3相差不多,但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未走出“传统”和沃尔沃的“影子”。
那么极星要通过Precept展现出什么特点以博得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呢?
首先是内饰材料的选择,极星与Bcomp公司合作,选用了天然亚麻纤维作为内饰面板和座椅背板的材料,不仅能保证强度和美观,还能够减少80%塑料的使用和50%的重量。
其次,极星采用了可回收的PET塑料瓶材料,用其制成纤维通过类似3D打印技术(官方称之为“3D-Knit”)制作汽车座椅表层材料,从而实现无边角料浪费,其中的内衬和头枕则用可回收的软木纤维(类似红酒瓶塞)材料制成,而地毯则使用的是可回收渔网的材料。
(3D Knit)
最后,极星与Google合作,以原生安卓为基础打造了一套车机系统,在保证安全性和功能全面性外,提供了较强的拓展性。比如Precept搭载了一种颇为有用的交互方式,当用户处于驾驶状态,屏幕会根据眼部追踪显示此时所需信息,而当用户的手靠近屏幕准备操作时,系统会根据手的位置,提前将“预估”的所需信息放大并着重显示,便于用户查看和操作。
目前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考量仍处在“比续航”的阶段,由此导致了评价标准单一,且由于可选择的车型较少,不得不因此而妥协。
比如特斯拉Model 3车型对笔者来说,其科技感、驾驶体验、外观皆符合要求,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体验后,“啥都没有”的内饰不仅不觉得难看,反而给笔者一种非常简洁、有序的利落感。但当笔者让身边朋友试驾后,虽然无一例外都认可科技感和驾驶体验,但其中一位始终认为这太不“豪华”了,难以接受,另一位则认为这车的外观丑出天际,如果特斯拉换个外型也许他会考虑购买。
尽管所有电动车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优点,只是略有差距而已,例如瞬时高扭矩带来的加速感、极低的使用成本等,但这是共有的,并不能让消费者拥有充足的理由选择某品牌。这就要求电动车品牌要在初期就建立起自己的格调,或者说品牌形象,以实现差异化。
极星从外观内饰设计上“焕然一新”,但实际上无论是对于环保极致的苛求,还是对于用户体验的细节改善,都秉承着沃尔沃的品牌理念。很难讲这种产品特色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理念非常具有吸引力;但也会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无异于“锦上添花”,并不喜欢。
不过无论消费者如何考虑,极星对于环保的思路是对的。
全球助力电动汽车的发展,除了基于能源的考虑之外,环保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电动汽车或许在使用阶段,相对比较环保,但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生产流程和“习惯”来制造,其产生的污染和浪费依然大量存在。由于消费时代的惯性,太多企业已经深陷于“消费者决定产品”的逻辑,导致从“教育消费者”变为了“适应消费者”,甚至是“惯着消费者”,比如各种铺天盖地的“假优惠”导致的大量浪费购买现象。反正钱赚到了,其他的就不管了。即便这种方式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实际上造成了巨大资源的浪费,无异于“杀鸡取卵”。
极星作为一家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推出三款车型,离不开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和吉利集团的资源倾斜。显然极星并不会完全“脱离”沃尔沃,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极星Precept所展现出的设计风格加上沃尔沃的技术储备,或许真能在电动车市场拿下不错的成绩,毕竟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