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我的故事

一个流行的概念,往往大部分人都不懂

对于敏捷的定义,维基百科上如下说也:

敏捷软件开发(英语: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又称敏捷开发,是一种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新型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它们的具体名称、理念、过程、术语都不尽相同,相对于“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作用。


敏捷,我的故事_第1张图片

敏捷宣言如下:

个体和互动高于 流程和工具

工作的软件高于 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高于 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高于 遵循计划

上面的定义和宣言,相比传统的瀑布,核心思想是响应变化、小步构建、不断验证以快速寻求反馈,做出高价值产物。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软件的可视性,从而让客户能更早的审视产品价值,从而快速调整,所以我觉得寻求反馈是敏捷的核心思想。

我的敏捷之路

在没有加入ThoughtWorks之前,我大概听到过敏捷,但是当时觉的Pair很邪乎,老板怎么能让两个人干一份活呢。4年前,有幸加入ThoughtWorks,开始了对于敏捷的“守、破、离”。

刚加入公司,我还是一个开发,在北京的一个项目上,和团队一起Iteration Plan Meeting、站会、Kick Off、Pair编码、Sign Off、Showcase、Retrospective。

给我最深震撼的是Retrospective和Pair。在Retrospective过程中,团队的所有人一起说团队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哪些可以改善。对于做的不好的和待改善的点,通过大家一起讨论从而产出若干Action,以便让项目的各个方面都朝好的方面发展。

在Pair过程中,两人一起澄清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编码,整个过程思维高度集中,且“三个猪皮将顶一个诸葛亮”,往往思路更广,写出来的代码精致且bug少。

这个阶段,我就是不断的熟悉敏捷各种活动的套路,一招一式,此谓守。

在熟悉了各种敏捷活动之后,就开始思考这些活动到底为什么会给项目、团队带来好处,以及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有没有可以改善的点。

比如Sign Off应该由谁drive,之前团队是由QA,是不是让开发drive更合适,能让开发有更好的责任心呢?Retrospective是一定每个迭代完成才需要,是不是团队觉得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来一场呢?不是每个Story都要Pair,简单的Story是不是可以不用呢?Code Review的标准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应该不止检查语法、逻辑错误,更多的是交流设计和想法。估点为什么花那么长时间,结果估的还不准确?

除过反思每一个活动,有考虑他们背后到底是为了干什么?IPM,Kick Off都是为了让团队正确的理解业务,Sign Off,Showcase是为了让团队对产出的结果进行对齐,确保做的东西是正确的,客户想要的。Pair是为了保证质量,同时共享知识。

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了解到敏捷并不确保快速产出,敏捷用这么多实践来确保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和质量。

敏捷,以核心的理念为支柱,若干原则为指导,并用敏捷活动来实现,以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敏捷也是为了做出更好的产出为目标的,如果做的事情,需求变动不多,需要自上而下的方式,则也不要迷信敏捷。比如:火箭驱动系统用瀑布开发更加适合。

对于具体项目,用敏捷还是瀑布?若用敏捷的话,具体用哪些敏捷活动,具体怎么用?不要所有的活动都生搬硬套,要针对项目具体情况,人员情况,具体定制。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敏捷,就是拥抱变化,快速迭代,寻求反馈,且过程中不断持续改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