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经济学 | 商家大减价,主妇能否套利?

舆论界总是看不起主妇,以为买买买就是无节制的刷卡剁手。

其实他们不知道,管理一个家,几乎天天都要买买买。

买多了就涨了经验,见到哪家超市、电商的商品价格低一些,就会两眼放光。遇到年中大促、双十一打折,就想把所有商品搬回家。

这里对“同样的商品”稍作解释。

时下流行的芝士盖奶,在相一家商场贩卖,对于不考究店铺牌子的人来讲,“贡茶”和“喜茶”出品的500ml芝士盖奶是“同样的商品”。又比如智能手机,同一的型号在实体店和网店报价不同,除了价格并无差异,那就是“同样的商品”。

对于同样的商品,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是理性人的天性。

所以你会见到,水货客会跑到香港APPLE专卖店排队买最新款的Iphone,转手卖给内地的店铺,赚取差价;你会见到,有些妈妈上网海淘奶粉尿片,不惜等上数天半个月时间,就为了省下该产品跟国内售价的差价。

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这叫“套利”。

理论上,套利交易会使得同质的商品价格越趋相同。比如说,你家附近有两家超市,同样牌子规格的抽纸巾,在超市A卖12元,在超市B只卖10元。无需广告,旋即引起顾客去超市B囤货买入这款抽纸巾。对于买家来讲,去超市B买纸巾就是获利2元。

超市A眼见顾客都跑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为了抢回客源就把这款商品降价。最终,两家超市会用同样的价格出售这款商品。

因为存在买家套利,卖家会竞争,最终使得价格趋同。

但你会发现,不论超市、便利店、电商如何竞争,同款商品始终会报以不同的价格。

因为买家购买“同样的商品”存在交易成本。

比如我要给孩子囤纸尿片,楼下超市报价100元/箱,即买即有;而电商报价95元/箱、还包邮,但我需要等待至少1天的时间。同样的商品,网上购买比实体店购买可以便宜5元,这个差异就由网购需要额外时间等待(交易成本)填补。对于时间宝贵高收入的妈妈来讲,这个交易成本折现远远超过5元的价值,她选择到楼下超市购买,甚至愿意支付额外的跑腿费。

同样的商品,网购和实体店购买还存在其他的成本差异。例如帮X适纸尿片,我在正规电商买到的上面会标记“电商特供”,用过之后发现其明显比实体店买的要薄些,很不耐用。换句话讲,电商、量贩店等特殊销售商会贩卖稍次些的商品,跟正常同款商品相比,两者已经不是“同质”,价格自然是不一样的。

对于非“同质”商品,比如特供大减价、名牌工厂店的大牌包包,买到不等于赚到。非同质的商品,价差不存在套利。

很早以前就有媒体爆料,说国外轻奢品牌是根据销售商供应不同质量的产品。通过海淘、代购买入大牌包包,扣除关税、运费、代购成本,或许你“赚”的是本来两种商品的价格差异吧。

更不要说,现在某些代购,就是拿假货当真货卖。买家套的不是利,而是“能够买到真货”的巨大成本。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套利交易并不多。如果人人都能轻易获取套利信息,人人都无交易成本的话,套利机会很快会被大家识别,大家蜂拥而上,最后的结果就无套利空间。

幸运的是,获取套利信息是需要买家花费时间精力,需要额外的知识成本的。别看人家炒股炒楼赚钱,别看人家从国外搬货开网店大卖,人家在背后已经花费成本获取信息了。

所以看到低价促销时,你得想想,背后有没有隐藏其他的成本(比如这商品本来就是临近保质期或是次品)和你购买的交易成本(比如需要买家跑腿花费时间)。随便买买就大赚一笔,没那么容易。

P.S.对于信奉“价格高的一定是优质”的人,他不在乎价格差异,就是买价格高些的有安全感,对他来说同质不同价的商品视为“不同的商品”。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买买经济学 | 商家大减价,主妇能否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