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摘要&杂想

我们的思维变成了亚里士多德模式,强调通过表面现象洞察隐藏在物质世界背后的抽象本质。

&也有好多大卫科波菲尔模式的思维,而且不太需要条件,顶多一壶酒。

文字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大脑的思维习惯,让人类从以语言为中心,转移到以文本为中心。

&可平时我们的生活重心很少放到文本上,我说的是书本。

我们已经抛弃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智力系统,而这种智力规范正是书籍赠与我们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杂耍者的手上。我们正在彻底颠覆图书好不容易缔造出来的深阅读、独处阅读的氛围和神经系统。

&我们自身的系统意识不到所处系统正在的变化,没有拦路虎出现的话,所有的变化都会被认为是自然会有的成长发展吧。对未来我们只是未知者。

我们忙着制定计划,关注即将进入自己头脑的内容,结果搞得自己眼花缭乱,心绪不宁。到头来,我们假称技术本身无关紧要。我们告诉自己,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技术。在这种狂妄自大的自我安慰背后,隐含的意思是我们仍然掌控一切。

&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潜在威胁巨大的技术,我们发明这些本来就是最大化的方便人类,正因为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瞄准最大化的便利与我们称之为的先进,其实也正是戳中我们的软肋。“我们放下工具之后他又会归于沉寂”,正是我们的软肋让我们有时候都放不下我们清醒时制造的工具,然后感觉受到侵犯。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连看门狗和入户贼根本没有依据做出判断。

在那些图书静默不语中,有一种沉稳宁静的等待,为了等待合适的读者出现,把他们取走,它们宁愿一等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些书用它们布满灰尘的声音跟我窃窃私语:“不要着急,我们哪也不去。”

&那些网络中的快文彼此摆出盛气凌人的姿态,有些单枪匹马,有些群起而攻之,为了能在网络的海量文字中闪进人的眼里哪怕一秒,就能杀得你死我活。即便有幸被浏览,最终命运也是继续在网海中拼杀…

水流经过的地方,会自行冲出一条不断加宽加深的沟渠。以后再有水流的时候,水会自然沿着以前的轨迹流淌。大脑内部也是这样,外部事物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的印记会为自己塑造出越来越合适的路径。在类似的外部刺激作用下,这些极其重要的通路即使曾经中断过,此时也会重现。

&可这只是经验的行为,有些行为在某些突然出现情感面前,会被自己的刻意选择死死堵死。“人脑神经元之间的接触屏障会因为人的经验而改变”,而经验往往会被所有生物都会有的情感而改变。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薄》摘要&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