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这是 chaim “ 365 日写作计划”第 2 天的写作内容。

我第一知道手机是从电视广告上看到的,大概上小学,那会有一个叫“南方高科”的广告,经常在央视一套播出。

后来到了初中,逐渐普及起来,一些老师买了,夏天会经常看到他们在腰间别着一个小盒子,走在校园里。那会难以理解的是一个东西,明明可以把手机套隐藏在衣服下面,他们却偏偏故意要把放手机那个地方的衣服扯起来,让手机暴露。这种行为让我很疑惑,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不过是人类最基本的属性使然。

上了高中,一朋友攒了好几个月的钱,买了手机,大家都很新奇,我也曾了一阵子。

大学平淡无奇,买了一部小灵通、两部功能机。其中一部功能是用的联发科的芯片,俗称山寨机,只是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名字。

最后一部手机是诺基亚,具体型号忘了,一直用到毕业。毕业第二年,攒了点钱,买了人生第一部 Android 智能机。

当时的 Android 阵营还是 HTC 的天下,我这部手机自然也是他家的,Incredible S,俗称 G11。刚拿到手机后,异常兴奋,毕竟这是第一部智能手机。首先是 root,接着是在论坛上找各种 Rom,不停的刷,不停的试,最后选择了 MIUI,它算是当时比较好用的第三方 Rom 了。

之后就是各种折腾,优化……那种感觉似乎回到了刚买电脑的那会,对一切新的 app 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可能出现的优化机会抓住不放,这些事情耗费了大量事件。不过到后来,对折腾这事越来越没兴趣了。再后来,我换了 iPhone,电脑也换了 Mac,使用 Android 和 PC 的次数越来越少,离折腾也越来越远。

这事后来分析,逐渐得出一个观点:一切不讲目的的折腾都是白瞎。这个跟做产品时的道理一致:一切不讲使用场景的功能都是白费蜡。

用上 iPhone 后,基于职业关系,平时大量下载各种 app,研究使用,因此手机上保留了许多 app 截图。本想着留着这些截图研究使用,但实际情况是只是收集,没有整理,缺乏体系,这给后来的回顾带来了很多问题。前一阵子参加了华伟同学的“知识管理讲座”,收益颇丰。信息如果只有收集,没有整理,没有输入,它依旧只是信息,无法成为可以为人所用的知识。回想过去这么多年的经历,我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收集,几乎没有整理输入,想想就可怕。不过现在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开始改变也不迟。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