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知道了过去就能知道未来么

《激荡三十年》——知道了过去就能知道未来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套好厚的书,几乎一个六月就读完了这么一本,却也看得过瘾。以前没有看过关于企业/经济的编年体读物,书中过去耳熟能详的名企纷纷登场,起起落落,实在佩服作者对这些企业变迁始末研究的透彻。

《激荡三十年》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年起,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止。读书的过程唏嘘感叹了好多次,也充分理解了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悲情,国家不易。

这套书更像是一本历史书。国家政策的变化,小人物、民企、国企,每个人每个家庭随之所受的影响,会让人边读边想自己当时的那一年的实际经历。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小的时候凭票购买电器、食品的记忆还历历在目。那会的副食店员工是最吃香的,现在父母还偶尔会提到当年买猪肉的师傅可以看人割肉,同样是一斤的肉票,认不认识人,得到的肉品就会相差很大。记刚上初中时,还领过学校发的粮票,还自豪了一阵,就像是能为家里多赚回些粮食一样,虽然没多久粮票就全国取消了。90年代初的那次全国抢购之风,爹妈的收获是拉了一个沙发回来。后来上大学,97香港回归又马上金融风暴,听说那会儿政府一车一车的往香港运钞票就是为了能扛住风暴的攻击。

还有那些曾经响誉全国的名企,健力宝/长虹/科龙/巨人,都默默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回头再从书中看到这些企业消失的过程,多数居然都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致,而多是因为产权之争,当地政府与企业经营者的产权之争,折腾了企业也误了企业,两败俱伤。

书中前言中引用了一个温州小官吏的话“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从初期政策倒向放权起,管不管,管多少,怎么管就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停的博弈。而很多政策和规范的制定都落后于市场的实际变化,还是那句“摸着石头过河”,石头先发生了,先出现了,合不合规,叫不叫停,都是后面才出台的。所以这30年间,中国企业甚至中国的股市都是在非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也自然造成了很多的灰色地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么死,要么免费”,现在的那些大佬都是完成了灰色资本原始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其间的凶险也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这些人本身要争脱长期格式化的计划经济环境就需要极其巨大的勇气,所谓时势造英雄。

看《三十年》时,正好也在看《老子》,老子讲道,万物有道。看30年的变化,其背后也有一个道的无形之手在默默指挥着这一切。合乎市场规律就能顺利的进行,违背规律,矛盾迟早会让人们以各种代价回归到规律的本相上来。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往热闹非凡的三十年,而今市场规范的日渐成熟很难再让现在的人有一夜暴富的大片灰色可能。但中国的市场又与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从国家政策中发现机会也将会一直是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作为个人,这也是个人发展的可能机遇。

书中曾预言互联网经济将是中国超过西方的机会,因为中国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多少有些成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各种互联网企业已经是世界学习的样板。

《激荡三十年》从历史整体的高度回顾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特别是对每个时期各项政策的出台背景都有详细的介绍。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从过往每次政治政策中人们的反应,是否能够做为未来的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荡三十年》——知道了过去就能知道未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