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7-如何发现临界知识?|成甲《好好学习》

【读书笔记】07-如何发现临界知识?|成甲《好好学习》_第1张图片

01 临界知识真有辣么厉害?

作者写到这里,再次强调临界知识为什么那么powerful的理由,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假设:

1. 假设一: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看似非常复杂,但都是由最微小的粒子和原子组成,正是这些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现在企业内部会有很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和监督员工的行为,比如“打卡”,我虽然是HR,但很不喜欢。表面上大家都从不迟到早退,但是呢,就会出现代打卡,高级点的公司会有指纹打卡,又有什么用呢?员工完全可以先打卡,然后下楼安心吃早饭。这些都是“用复杂对付复杂”,即更复杂的方法来处理复杂问题。而成甲的底层假设是:许多看起来复杂多变的系统,其背后由简单的节本规律决定的。

曾经看到某家公司是如何激励员工全身心工作的,方法非常粗暴、简单、有效,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就可以在公司内部平台上发布,其他员工看到也有兴趣和想法,就加入你成为项目团队,然后在会议上向公司高层兜售你们的项目,而公司高管就会评估你的项目并投钱(真金白银),其余员工根据项目团队的roadshow路演以及项目前景进行投钱,项目成功后按比例给予成员和参股者分红,这种就是最简单的激励方式,用利益直接挂钩,虽然俗了点,但就是最基本的规律。

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多次提到他企业成功的秘诀就是敬天爱人。非常朴实、简单,没有高深的理论,这就是因为他看透了世界的本质,找到了底层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2. 假设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用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栗子,我刚开始写的时候,阅读量不超过10,坚持写了几篇后,阅读量慢慢增加,也有投稿专栏成功,更给了我写下去的信心,随着投稿成功的次数增加,阅读量也突破100,突破600,又反过来鼓励我继续奋笔疾书。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影响。而学习临界知识,就是应对动态复杂不确定性的工具,它可能是系统内部元素间复杂作用关系相互抵消后呈现出的简单规律。

02 是不是只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能立刻快速进步?

很可惜,不一定。一般情况下,人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累积会慢慢提升,就像下图展示的一样

【读书笔记】07-如何发现临界知识?|成甲《好好学习》_第2张图片

奇怪的是,越往后能力的发展就趋于平稳,这是什么原因?好像与我们平常熟知的,熟能生巧,刀子越磨越亮有些违背,其实是我们把技巧和能力搞混了。

技巧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举个例子,开车是技术,能够在高速上开车是一种能力。我们通常谈到的应该是技巧与时间的关系,比如你修车,时间越长,你的修车技术应该越来越好,而能力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区域稳定,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解决问题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等,所以很多人工作了几年,觉得能力提升停滞不前,遇到了天花板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解决方法的体系,而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前期是比较缓慢的,一旦掌握了,能力就会大幅提升。就像练武一样,最基本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往后再学成套的套路就会非常快,而且得心应手。

03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说了那么多临界知识的优势、好处,关键就是如何发现这个“宝藏”?作者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的是“3W1H”结构来分析——

Where:销售领域有个很有名的一句话,你想要钓鱼之前先要知道鱼在哪里。同样,我们也先要知道哪里比较容易找到临界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

Why为什么这些学科里更容易产生临界知识是因为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佳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领域的问题。比如房价高的问题就用供需关系、不均衡分布等基础知识来解释比炒房团、丈母娘经济更靠谱些

What比如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边际效应”,心理学中“从众效应”、“权威效应”等

How怎么找到临界知识?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通过TED演讲案例,在发现和掌握临界知识上有两种能力:

1) 方法-应用案例:你知道演讲的方法,当你看完TED后就会发现一个已知的规律在新场合中被应用的实例

2) 案例-方法/规律:当你看完1000场TED演讲后,通过比较、总结,最后得出了新的假设规律

我的感受:第一种能力是掌握临界知识的方法,第二种能力是发现临界知识。前者是知道某一领域的临界知识后,可以试着去解释很多相似的问题,以及补充应用的实例,增加说服力;后者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适用于主题阅读某一领域的书籍后找到这个领域的临界知识,比如“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等。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这是大多数人比较忽略的一个环节——找到重要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在学习的时候,要先思考这个结论是否是普世的?如果不是,这个结论可能适用的背景、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是什么。比如《1万小时天才定律》的结论是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你可以思考是否对吉他手、钢琴手也适用?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寻找和建立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用我的话说,看谁更low。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这也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给出一个可能的合理化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所以要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

我的行动:

1. 每天的反思日记就是选取各种学科和领域的临界知识进行阶段性的反思,比如每天的反思分类中包含“规模效应”、“从众效应”、“边际效应”等各种临界知识,然后每天反思自己做的决策、思考的过程、事情的结果是否能与这些临界知识扯上关系

2. 阅读专业类书籍、比如布鲁姆教学、课程设计、知识管理等书籍时,找到和罗列出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07-如何发现临界知识?|成甲《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