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多语启蒙?
简单列举一些多语者的优势:
会说外语不仅会提高口语,还会提高空间的认知能力。(Diaz 1983)
双语者的老年痴呆症会延缓4~5年。(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组)
会提高扰乱心神或棘手的事物的处理能力。(Bialystok et al. 2004)
对于母语的理解和敏感度,熟练程度会显著提高。(e.g. Johnson et al. 1963)
听力和记忆力会增强。(Ratte 1968; Lapkin et al. 1990)
相信除了装B之外,掌握母语之外的外语的好处大家也都多少能够想象。就像早年那些科学实验的结果显示的一样,语言作为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是有加持作用的,多一种技能就多打开一维空间。
技多绝不会压身,我们只会担心自己会的不够多。
而对于孩子来说,生命初期对于语言的习得能力是本能的,不费力的,我们作为家长的初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费力赢很大,而不是拼死拼活勤能补拙。
婴儿在出生前的10周开始通过骨传导能够识别母亲的声音和她的语言模式。在出生后6个月以前能够识别所有语言的语音,但是6个月以后婴儿不再能识别那些在他的母语里听不到的语音。孩子在1岁时一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语,每个孩子掌握词汇的数量和速度各有不同,但都从18个月开始,尤其是从3岁到5岁之间,呈加速趋势。24个月到35个月时,幼儿大脑已经可以对外界语言信号所对应的物体、人和事件产生大脑信号。
我家枣子小朋友目前17个月,正是处于语言发展的最敏感的时期。所以我正在摩拳擦掌,准备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把自己的资源用到极致帮助她发展语言能力。
多语启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主流观念关于对孩子的早期多语教育最主要的质疑:
- 过早进行多语启蒙会造成语言混淆吧?
实验表明第二语言的干扰的确存在: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双语者只使用其中某一种语言时,他的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都很活跃,这可能会造成某一种语言系统阻碍另一种的情况。但研究者发现,这种干扰作用却并不是不利因素,反倒会使双语者因祸得福。这种干扰作用强迫大脑去解决内部矛盾,让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增强认知能力。
许多类似的研究得到的证据足以证明,双语经历会提高大脑的所谓的“执行功能”:大脑的指挥系统,直接引导我们在计划、解决问题和完成其他各种思维任务时的注意力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在两件事情之间切换注意力,以及将信息储存在思维中。大脑的执行功能就像是在开车时记住一系列的方位。
研究表明幼儿刚开始同时接触两种语言时会双语混用,这是因为初期孩子对两种语言掌握的词汇都很少,当一种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他会自然调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补充。这个问题会随着孩子两种语言词汇量的增加而改善。
- 多语环境造成宝宝语言发育迟缓?
参阅了许多对于多语启蒙持反对态度的文章,文章言之凿凿举出真实的案例,孩子幼儿时期因为跟随父母经常转换生活国度,导致在语言发展时期没有稳定的语言的输入,以至于长大之后无法正常组织出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或者家庭养育者中有多位不同语言的母语使用者,造成孩子说话晚,进入幼儿园之后无法顺利与同龄孩子沟通,造成孩子对说话产生恐惧心理,甚至造成失语症状的。
这些案例固然大量存在,但多种语言环境绝非语言发育迟缓的直接成因,而早年经常转换生活的国家导致语言环境的不稳定也绝不一定会导致失语,关键可能在于强势母语的培养。
2016年有一篇转发量颇大的文章:《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会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文章里面从一位成长环境流动的孩子的语言发展案例出发引出了强势母语的概念。该观念指出无论孩子在多少种语言中沉浸,必须要有一种至少50%的时间暴露时间的“强势母语”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因为几乎所有多语者在被访时都表示自己的思维语言是自己最深入学习时使用的语言,即学校语言。学校教学语言对于孩子的思维语言毋庸置疑是决定性的。无论多语者孩子在家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们在学校时学习数理化时老师使用的语言将对他们建立相关学科的思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火起来没多久,北京语言大学的高思畅教授随后发表了一篇强势母语?强势思维?家长千万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的文章。双语乃至多语启蒙的争论有多激烈,可见一斑。
高教授主要针对“强势母语”的普适性产生质疑,他认为文中举出的案例有特殊性,因其主要养育者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可能造成人们对这个孩子的问题源头的误读。这个多语成长环境中的孩子的语言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也有可能是发生了语言的“替换”问题。因其在4岁忽然转换了主要的生活语言,导致他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无法通过原先习得的语言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沟通交流,可能对其身心智力发育造成了阻力。
抨击这篇关于强势母语的专业人士还不止这一位,英国约克大学的一位语言学博士生在语言学的反击:不恰当的双语启蒙毁了孩子的一生?文中也提出了“强势母语”文中案例的特殊性对于大众的一叶障目。多语环境并非孩子语言发育问题的原因,没有高质量的持续语言输入才是症结所在。
双语多语启蒙教育多年来其实一直饱受诟病,直到近半个世纪,多语启蒙教育才被学术界证明为对儿童发展有利。而中国作为长久以来的幅员辽阔(欧洲众多多家因为国土范围小于是被动出现了因为毗邻多个外语国家而诞生的多语使用者)单一语言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是直到近二十年才开始重视外语教育。
稍微有些了解多语启蒙的业内人士还提出,尽量在生活中固定某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和使用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减少语言之间的混淆。这个观念也已经被证实是不存在的。不论是否固定使用者使用环境,孩子对于多语种的混淆在刚开始的阶段一定会出现,且程度不会因此有明显不同。而且这种混淆会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孩子对每种语言的词汇量和语言结构的把握的成熟而逐渐被改善直到最终形成各个语言完整的体系,并可以自由转换。
总结起来,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有意识的双语多语的启蒙对于孩子的发展好处一定是大于弊端的,所以各位家长可以抛开所有的担心,放手干!
多语启蒙,怎么干?
英美科学家扫描婴幼儿的脑部,观察主宰语言学习的左脑发育,发现2到4岁幼儿的脑部,对语言刺激的吸收最有弹性。
因此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4岁以前可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美国布朗大学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观察了108名1到6岁儿童脑部髓鞘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儿童的左、右脑髓鞘的生长及分部并不对称,且髓鞘发展在2到4岁间变化最快,4岁之后,左右脑髓鞘分布逐渐固定,也不会有明显变化,明显地停滞不前了。
此项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神经科学期刊》的研究表明,4岁前髓鞘会快速发展以利语言的吸收,环境刺激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影响最大,因此低龄幼童的双语学习能力较佳。如果我们不抓住4岁前这个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趁着大脑髓鞘的发育优势,赶在宝宝大脑固定之前让TA多学习一门或者多门语言,以后等到“时机成熟”再学习外语,可能就真的事倍功半了。
所以最有效的做法:从此刻开始,持续高质输入!
输入的途径多种多样任君挑选:多语种绘本(来源亚马逊,淘宝,当当),高质量语言启蒙公号和App(常青藤爸爸,Starfall),但其实最为重要且有效的还是浸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
从出生开始我给小娃就开始阅读中英德三语的绘本,日常生活中尽我所能和她用英文说话(德语日常输入还不够,因为一个人精力确实有限,同时说三种语言在现实生活往往不容易实现,有关这个问题我还会继续研究学习改善)。
目前17个月的枣子小朋友语言才刚刚开始输出,中文可以说出许多诸如“爸爸”“妈妈”“奶奶”“阿姨”“包包”“喵”“咩”这类简单的词,英文目前能输出的只有“Bubble”和“Owl”,是可以理解意思看到图片能够准确认出并说出名称的程度;德语目前还没有输出;
对于中文的指令准确度较高,百分之九十情况可以准确理解中文指令并作出反应,英文指令只限于我经常跟她说的场景,例如“give mommy a kiss”,(会亲我的脸颊一下),“Where's the Moon?”(能指天空月亮的位置),“ Show mommy the dog/cat/cow/sheep/pig/owl in the book.”(能90%准确性指出每种动物),“ Are you hungry?Do you wanna go home and have dinner?”(能表示同意)等等生活中我经常重复放入句子。德语指令几乎无反应。
从我有限的经验来看,语言启蒙不二法门:重复重复持续重复。
不论用什么途径,只要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孩子们就会像永远吸不满水的海绵一样轻松的接受到信息;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他们某时就一定可以输出。
我们要做的只是,持续给予,然后静待花开。
PS:往后会定期记录反思关于多语启蒙相关的信息和心得,持续追踪孩子的语言发展,期待这一辈子(七年)可以出一本语言启蒙相关的书。
参考文献: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9 October 2013, 33 (41) 16170-16177; DOI:10.1523/JNEUROSCI.1463-13.2013
Bhatia, Tej K; Ritchie William C. (2013)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Wiley-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