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8 海水蓝 八佾篇3.9

老夫子广记博闻,对夏、殷之礼知之甚详,但世事变幻,其后裔传承都不如孔夫子所知详细,又或是拷贝走样了。

说明礼的时效性很强,不是一个礼字能顶万万年。老夫子死死抱着周礼不放,却忘了周礼之前的传承逐渐散轶,周礼和夏殷之礼有什么大区别吗?渐朽之木而已。

倒是他本人的思想传承至今,也算个小小讽刺吧。


2016-4-28 海水蓝 八佾篇3.9_第1张图片
束河黑龙潭公园by海水蓝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八佾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八佾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八佾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4-28 海水蓝 八佾篇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