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读《无缘、社会》

Tempora mutantur, nos et mutamur in illis.

“大过年的”,读这本书会让人陷入抑郁;但越是这种喜庆而充满生气的时刻,不就越适合思考些繁花落去、一地蒜皮的事吗?《无缘、社会》描述的正是这样的场景。脆弱的亲属关系、虚幻的职业关系、亲手断绝的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暂时保留着以上种种却始终对失去满怀恐惧的“无缘预备队”——“与别人失去关联,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没有一个人关心你,你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样的话,不管活着还是死了,不都是一样的吗?”

这正是“无缘”社会中,人人都恐惧而人人都可能沦落到的境遇。而缘又是什么?——“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仔细想来,这其实已经是很亲密的关系了。社会——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正在逐渐把“不给别人添麻烦”奉为至高的美德。虽然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希望如此,但不可否认,偶尔的、适度的麻烦的确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然而这种看似亲密的关系是不可靠的,缘分难得,而难得的缘分其实易断。

“虽说是一家人,但如果大家都各奔东西,关联日趋脆弱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指前文提到的拒领遗体现象)的。这,就是现实。”

“虽然有同事和玩伴的圈子,但岁末岁初他们都回家过年的时候,我是最难熬的了。原以为我跟他们之间有一根纽带,但一时之间便会感到与他们的关联断绝了。”

“在生活中,比起家庭更注重公司和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如今他们正大批迎来退休。一旦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他们便会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维持一段关系,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执行起来实际上是有点难度的;想要断绝一段关系却简单得很。在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只要几次不回消息,一段关系也就心照不宣地宣告终结了。与过去全部人类历史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轻易地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网购、便利店、外卖、soho,一个人生活下去实在是太容易了,而且不可否认的令人心情舒畅。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种生活方式的弊端尚未来得及完全显露出来。

又或者,在这个社会里独自老去的人们,他们的声音太过微弱,没能被人听见。但好在,中年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思索自己的未来,并对无缘的恐慌感同身受。尽管如此,解决这一问题甚至是正视这一问题都尚需时日。有的人积极开展自救,试图开展第二段人生;有的人穷途末路,幸得非营利组织的救助,从而缓慢地重新抬起头,向前看。无论是靠自己或是靠他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

最后我想为这本书和系列节目致敬NHK的特别节目组。“去聆听已经无法说话的死者的声音”,是每个媒体、每个人,都该去做的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读《无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