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想从营销方式上谈谈今后的策略,先简单带过一个案例:
“潘娜拉”餐厅是一个社区性非营利性质的慈善餐厅,9年间被吃了200万顿的霸王餐,惨淡收场。
初衷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地人们能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让穷人也能吃上饭。
他们的核心卖点的营销方式:让顾客自主定价。
餐厅希望有足够多的客户会支付比定价更高的价格来做慈善,以抵消为那些支付较少的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这样一来,穷人的生活水平就得到了保障,以此达到慈善目的。
期初人们出于“尝鲜”心理,每天的利润是比较可观的。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新鲜感渐渐消退,越来越多人开始支付很少的钱甚至不付钱。很多学生、穷人、流浪者都几乎每天“打卡”来吃免费的午餐,却很少会有人留下来做相应的志愿服务。
即便之后霸王餐改为一周限吃一次,却依然被吃200万顿。最后这个慈善餐厅被收购时,也只收回了成本的60%-70%。
其实潘娜拉做慈善餐厅的初衷是好的,营销方式也算是新颖,如果如预计而言,富人愿意支付更高的金额买单帮助穷人,总体的社会幸福感会上升,且此消彼涨也能盈利,这在初期利润可观的结果上就能得到证实,但这个核心的卖点为何最终破产,让顾客自己定价,为何难实现公益目的?
1.顾客不明资金流向,不愿掏钱
其实在慈善餐厅运营之初,母公司已经做了很周全的资金疏通系统,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教育客群。
消费者可能不明白这个慈善事业最核心是帮助穷人保持生活水准。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行动会引起多大的反响,所以主观上不会多付钱。餐厅的宗旨并没有做到尽人皆知,并且整个慈善的过程和资金流动的去向顾客也很模糊,这就需要不断的去教育客群,而事实上却并没有专门的人去宣传和解释资金流向。因此“尽你所能”的支付模式,顾客自然很少买单。
2.“代价模糊”,让顾客不做慈善
慈善餐厅这样的模式,让顾客不明白自己在买食物还是做慈善。比如,用一首付费歌曲做慈善,卖50元钱。顾客只能听,不能切实“拿到”音乐,所以大家很明确自己的钱是在做慈善。但是这样的慈善形式转化为食物的时候,大家切切实实拿到了食品,并且一口口吃进肚子里,顾客就会产生代价模糊的心理:我到底是在买自己的午餐还是在做慈善?顾客产生了困惑和不适,绝大部分顾客就不会多支付餐费以外的钱去做慈善了。
且面对“免费”的诱惑,太多人选择不断刷新底线。
人性,很难禁住考验。
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潘娜拉的核心理念我也认可,但毕竟,以结果为导向,创业的成功是我们唯一要的结果。像潘娜拉这种初期顾客由于想要尝鲜获得的可观收入,最后因为核心价值观没有充分被顾客吸收而流产。这个失败的案例有点点像寿命很短的网红餐饮,他们一般都有美好故事的开头,猝不及防的结尾,悲剧的根源在于:知名度≠品牌号召力,不经打磨的产品和服务(潘娜拉的核心慈善价值),很容易因为内涵不够导致失败,就跟老人家的话一样:“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完成系统升级,在低门槛的行业构建高竞争壁垒是我们要考虑的,如何将我们的店从网红入手,做到有能依靠的品牌号召力是我们要考虑的,如何将我们的网红小店的“点”——连锁品牌的“线”——服务同行的平台的“面”——创立网红餐饮孵化平台,赋能其他品牌做大生态圈的“体”,是我们要考虑的。从明天分享的内容我会针对网红餐饮谈谈想法,说好了再细谈今后策略,只能先放鸽子,未完待续。
留几个讨论:
1. 如果潘娜拉想要生存,还要保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策略上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2. 假设前提是人性靠不住,慈善餐厅有没有机会活?
3. 如果是deep sea想要施行类似“霸王餐”的营销方式,怎样做可能会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