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社会化公益的终点站

个人感觉社会公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近年的多灾多难的触发,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看到社会化公益明显的、喜人的发展趋势,但从现实层面而言,依然能看到社会公益及NGO与履薄冰、艰难前行的境况,即使是在本土名声卓越的NGO也是如此。是什么造成这样两极的情况?是多灾多难激发短暂的广泛群众公益参与造成的虚假欣荣境况?是钱权倾轧造成名声卓越却举步维艰的现实?

《从政府公益到社会化公益》主要以汶川地震为案例,探讨社会化公益发育过程的一系列规律。这本书从一个乐观的层面讲述了社会化公益引发的多种社会良性辐射并以公民社会为终点。

社会选择机制

通过图表配合对比社会选择机制与政府选择机制最终导致的效果差异来介绍社会选择机制。社会选择机制是一种“他律”监督——社会选择——社会公益竞争——资源配置——优胜劣汰——约束自律、自身优化——社会优化的社会循环优化系统。往常以为公益组织都是本善而行的,久了之后深深发现公益界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除去钱权和官办公益瓜分掉的社会资源,剩下的社会资源就那么多,想要获得支持就必须竞争出头,这就是为什么大灾之后那么多公益组织蜂拥而至的原因之一,因为那里是一个表现的好舞台。这套机制其实有点像市场机制基于企业,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伴随各种问题出现,但在资源选择优胜劣汰的机制下能够促进公益组织不断自律自优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也比现在大部分资源倾斜到某系机构,但收益与支持完全不成正比要好。

社会化公益的理想曲

本书大篇幅提到社会化公益相辅相成带来的多种社会发展优势:公益参与的渗透与发展、社会横向纽带的发育、社会第三极价值的出现与成长、普通人的人生意义表达。而最终希望通过社会化公益促进更多公益参与——公民产生——公民社会奠基甚至发育。

公民社会这么多年一直被学术界以约等于乌托邦的理想提及,社会化公益是否有这么大的能耐尚且不提。但社会化公益与以参与其实是相辅相成地发展的,其之于后述的四项是一个基础。个人更多地认为是公益参与促进社会化公益进程。

然而,如何促进更多公益参与才是现今社会公益面对的大难题。

就个人看来,目前我们的公益参与并没有形成常态化,而是事件性的公益参与。一旦出现大灾大难,社会公益参与的情绪与行动特别澎湃,但是当事件过去以后,公益参与的热情可能会减退到甚至不如灾难前的水平。本书是如此解读这种社会现象:人类整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他们面临着公共灾难、敌人、命运之时,是会迅速增加自己内部的团结的。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今年五月雅安地震时社会倾力关注,表现在微博上最为明显,连续一个星期不断刷屏,各种灾区信息,救援信息,捐赠信息等,满眼都是。但一周后可以看到热度明显减退,再下一周整个微博正剩下零星灾区的信息,公益热度极快消退到水静河飞的情况。还有一个例子,李连杰说:我以前以为让大家每天捐一元挺容易的,没想到做起来这么困难。试问自己,近一年一直处在公益的氛围里,不要说每天捐一元了,我连捐一元都没有想过。

很明显,这些日常做公益,日常小额捐赠的理念并未在社会中形成共识和普遍认知,更不要说习惯。

因此很多公益产品出来的时候,不少圈内人都会问,你这个产品如何吸引大众关注甚至参与。

每每到这个问题都让人无言以对。

难道要我说这是一个公众教育的过程?但这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公众教育过程。

所以,我觉得促进公众参与这事特难,因为它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要如何说服旁人?

本书期望社会化公益的到后来能够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石,在我看来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我们姑且能以这样乐观充满希望的态度鼓舞各位公益人前进。就现阶段而已,即使是社会化公益的也是件颇为遥远的事情,因为社会化公益仍处于小草萌芽初长之态,使其成树谈何容易。更何况公民参与仍是个极难推动的问题。

也许,各种的担忧会觉得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也不妨说我是个现实的人。

筑梦踏实

虽然怀揣着梦,但我们在现实中前行。有目标是好事,但如果连现实的困难都解决不了,空谈梦想何等假大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往]社会化公益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