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不掉的购书情结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步履不羁,这里是星子的素年锦时。

文丨星子

似乎每个女人都有一样特舍得为之花钱的事物,大部分人不是包包控就是鞋子控衣服控,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对旅行情有独钟。旅行,是我最舍得为之付出,其次,便是书了。

与书的渊源,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可能是某个表姐家里的《读者》《知音》,也可能是初中时图书室的某本小说。只记得从初中起,就有了购书的习惯。那时候村里并没有书店,买书,要到县里。于是,春节去山腰姑姑家,便成了买书的最佳契机。初中时,依然没有零用钱,但春节,却有压岁钱。那不多的几十元钱,在九十年代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一个初中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总要留着去做客的机会,在大人逛街的时候跑到当时唯一的一家书店,买一两本课外书。那时候买的课外书,清一色的小说散文,且都是世界名著。到了初二初三,有了额外的奖学金,一年买书的机会便多了。另外,因为受到语文老师的关系,开始接触《散文诗》《小小说》,所以,买的书也多了些杂志。

高中时住宿,每周都有固定的生活费,吃饭所剩的钱,便归入我的“购书资金”。那时,离学校骑车二三十分钟左右的地方,有一家比较有名的书店,记不清是晓风书屋还是别的名字。高中时,一些网络作家、漫画家的名字开始被熟知。同学朋友之中,喜欢韩寒的、看过《八月未央》的均有人在。那时候,常利用午休的时间,骑车去那家书店买书。这个时期买的书,更多地偏向于流行类的,但也不乏《读者》《意林》这样创刊比较悠久的杂志。

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每次去书店或经过书摊时总免不了要买几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时期了。师大的图书馆藏书并不少,课余时间泡在里面,已经够我把所想要读到书给读完。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寒暑假回家,在我收拾带回的东西时,总是发现自己一学期下来无意识地又买了很多书。当老妈开始抱怨家里的柜子都被我的书塞满时,我终于给这些书列了清单,也第一次告诉自己:以后不可以随便买书了,家里没地方放了。

心里是这么打算的,可是并没有做到。毕业之后在泉州工作的日子,那是我待过的读书氛围最浓的地方。那些日子,老师们送的书,领导送的书,以及自己无意识在网上买的书,在我即将奔赴厦门的时候,还是把我给吓到了,提不动那么多书,只能厚着脸皮接着把它们安放在家里。

厦门寸土寸金昂贵的房租,两人合住拥挤的房间,是我了悟很多事情最后终将成为累赘的源头。在我开始摆脱累赘精简物品以后,我也意识到实体书所存在的缺陷:重、占位置。尽管如此,我依然对电子书不感冒。为了不给有限的空间增加负担,我去办了张借书证,以此想让自己断了买书的念头。可是,只要去书店,只要经过书摊,总要不自觉地停留,然后这本翻翻,那本翻翻,到最后忍不住,又将喜欢的入手。

今天,在收到网上买的三本书时,我突然醒悟:买书,于我,是一个戒不掉的情结。不管住的地方如何拥挤,不管自己经济状况如何,不管搬运多么麻烦,它终是我离不开的,终是我戒不掉的。

唉,这戒不掉的购书情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戒不掉的购书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