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伏牛传》(三)

很久没更新了,最近公司上了一款新产品,类全息的简易展示装置,为了找到合适的市场,鞍前马后的跑了整整一周,这过程中接触了许多端口的生产商和实体店老板,越来越觉得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与伏牛传中所描述的类似,虽然时代是前进了,但市场基本规则还是没变,生产工具的升级才会带来市场的变化,当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时,全产业链的分工边界并不明显,也因为如此生产效率才过于低下,到近代生产流水线的发明,带来了生产形式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详细分工出现在了不同行业中,但真正带来变革的还是信息化革命,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时代甚至将不同需求的人群也进行分门别类,针对需求生产成了在这个生产力过剩时代商业成功的模式,正因为物质丰富了,我们所有的选择也多了,过剩的生产力才得到了另一次解放,定制概念大概是现在很多针对B端和C端市场在尝试的模式基础。

言归正传,今天我继续读《伏牛传》接下来的章节,上一篇写到互联网被作者定义为重新分配过剩生产力的工具,通过互联网我们创造了许多堪称奇迹的商业模式,作者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就是对产业供应链单一环节的专注、集中与缩短,通过集中最大优势将单一环节价值做到极致,不得不说与大多数强调极致理念的创业者类同,因为将单一环节做到了极致,实际就是减轻了自己企业的负担,不需要担负从生产到销售整条供应链,对企业面对行业寒冬与同行竞争压力有了更强的抗受能力,即“轻装上阵”。

在"轻装上阵“之后是”落地生根“,作者认为互联网思维创业除了需要让企业负担更小的实体外,还应当紧紧抓住核心消费群体,在消费者中落地生根,与消费者加强联系,将在商业竞争中取得核心优势,于是作者开始以伏牛堂为基础开始实践自己的理念,拜托传统的“喜欢吃米粉的人才吃米粉“的思维定势,重新定义伏牛堂消费人群——喜欢吃米粉的人和认同伏牛堂内在品牌价值的人,并对自己的消费人群男女比例进行调研,掌握更多人群特征,针对人群特征与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每日输出文章与品牌理念,不仅仅是广告,而针对人群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读到这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新4C营销》中关于社群营销的理念阐述,社群是一个品牌能否成型的根本,苹果有果粉,小米有米粉,甚至郭德纲这样的个人品牌都有钢丝,这一系列的现象被笼统归纳为粉丝经济,而实际上这就是社群经济,它可能是对于某个品牌认同而产生了针对某品牌的需求,所谓爱屋及乌,品牌也因此不局限于单一领域或产品的生产,如苹果生产手机,同时也出电脑,如果有一天它出香水了,相信果粉们同样会去买来试试,消费真正需求的正式社群认同感——也就是所谓的品牌价值,往大的说,就像基督教徒去教堂,穆斯林去清真寺是一样的动机,粉丝加入品牌社群就是想找到归宿感和认同感,这是人类的本性,互联网时代,人类的本性被无限放大,消失的物理边界让人们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归宿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亚文化在90年代与千禧年最初十年蓬勃发展,社群的认同也就成了每个人生存必须的需求,于是这个年代品牌就像漫天繁星般出现,而真正运作好一个品牌又能带来怎样的好处?

伏牛堂在运营的过程给出了答案,本来是作为工装与企业文化展示的T恤被慕名前来的粉丝大量购买,在原初产品米粉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服装的销量,而伏牛堂微信号也在作者用心经营下自带了媒体属性,这一刻伏牛堂已经不再是卖米粉的连锁餐饮,而是一个亚文化符号,象征伏牛堂所宣传的”霸蛮“文化,拥有自己文化社群,于是就有了更多销售的机会,而这些销售机会实际上是企业切人不同市场的入口,就像谷歌,他是做搜索引擎的,但它宣称自己是一家多元科技公司,为什么这样?实际上谷歌一年的营业额只有百亿美元规模,但它以多元科技公司定位的市场却是达到了万亿规模的庞大覆盖面,谷歌要做的恰恰是如何用它的100亿敲下万亿市场的一小块,在产能过剩的今天,不得不说是许多企业发展要面临的一个必然选择,进入一个行业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必然会在行业洗牌与转型时大几率殉葬,而面对庞大市场,企业要做的就是寻找到正确的、当下合适的资金流入口,通过良马对劣马,劣马追良马的配对方式将市场盘活,从而大概率幸存,并也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伏牛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