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朝花夕拾17~合唱队

2016.04.14

应金文硕同学的邀请,本期回忆一下初中合唱队的经历。

说到合唱队,去年夏天我们带喵去中山音乐堂听少儿合唱音乐会。

小人儿听得如痴如醉,兴致高昂。

其中唱到《闲聊波尔卡》时,我跟她说:

“爸爸上中学,在合唱队就唱过这首歌。”

初中入学,第一节音乐课一开始,音乐老师让大家跟唱,临下课,点了几个同学留下,于是合唱队就组成了。

每到排练日,各班被选中的同学聚集到顶楼的音乐教室。

平时上课的音乐教室是竖着用的,但排练时则是横过来坐,把整个合唱队的阵型要摆好。教室们门口是高声部,中间是中声部,最靠里面则是低声部。

高声部和中声部是一水的女生,仅有的几个男生全放到低声部。按照老师的理论是,如果男生低于一定比例,就只能参加女子合唱比赛,不能参加常规合唱比赛。

队伍组织好,声部划分好,下面就是开始发谱子。

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每个声部的谱子差距这么大,平时耳熟能详的合唱曲目,其实都是高声部,如果把低声部单独拎出来听,根本听不出来是什么。

而所有男同学则是承担了这最晦涩的低声部。

音乐老师会每个声部来教,每次排练练几个小节,钢琴伴奏下,各个声部练好之后,再进行合练,下一周再练习剩下的小节。

在单独声部训练时,非常枯燥,尤其是低声部,听起来很沉闷,但是一旦和高声部配合起来,顿时效果就不同了。

每次最后的大合练,都是非常享受的时刻,感觉放学时间没有白费,几十人配合一致的感觉,非常令人兴奋。

我们班男生只有我和金文硕两人,每次我们俩坐在一起,两人一个歌谱。

学的第一支曲子是《闲聊波尔卡》,我从家里拿了一大本介绍全聚德烤鸭的杂志,把歌篇粘在中间,比较好翻,当作歌本用。

一到其他声部排练时,我们俩没事干,就反复看这本全聚德杂志解闷儿。根据饱吹饿唱原理,每次排练都是下课后直接开始,不管饭。冬天,放学时分,天擦黑了,没吃饭,看着全聚德的画面,肚子里真是翻江倒海,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西哈努克亲王坐在大圆桌边,看着端上来的烤鸭,摩拳擦掌。每每看到这里,真想把这页狼吞虎咽了。

当时一共学过三首歌,《闲聊波尔卡》、《同一首歌》和《踏雪寻梅》,在参加东城区比赛前,专门请来了专业指挥,经过一翻训练,确实进步很大,比如表达感情的点、每个音怎么发、各个声部的配合等等。一开始以为《闲聊波尔卡》这首快歌会着重讲解,可没想到反而是《同一首歌》这首慢歌,细腻感情如何表达,着实花了很长时间。专业指挥也会发脾气、沮丧,但最终结果非常好。

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所有人统一着装,男生穿白衬衣、红马甲、蓝裤子,都要打粉,涂红嘴唇,比赛回来第一时间冲进厕所洗了,怕别的同学笑话。

比赛地点是东城区少年宫,所有人在后台大幕旁站好,看着上一个学校表演,这时,音乐老师不停的跟我们说,这个学校唱得这不好,那不好,咱们这次稳了。

接着轮到我们上场了,大家依次走上舞台,站到架子上,音乐老师在中间,伴奏老师在右边,台下第一排坐着所有评委。

大灯从头上打光,感觉一切如梦似幻。

音乐老师给出信号开始,《闲聊波尔卡》和《同一首歌》两首歌,完全是超水平发挥,同时选曲也是鹤立鸡群,其他学校基本全是《蓝色多瑙河》。

东城区第一名,接着去参加北京市比赛,得了第二。

再往后,这一届男生开始陆续退出了,因为到了变声的年龄,嗓子都哑了,反而是同班的女同学们还在队里继续比赛。

对学校合唱队的最后一次印象,是在离毕业前,校内的一次庆典上,全校同学坐在操场,这时主持人宣布校合唱队为大家表演。

接着我第一次坐在台下听了《闲聊波尔卡》,这一版里已经加入了两边对唱这些舞台元素。第二首歌是俄国民歌《卡林卡》,多声部的配合相当精彩,我双眼模糊着看这些同学表演完离开舞台。

一起离开的也有我们的全聚德歌本、排练的日日夜夜、聚光灯下的第一名。


新篇预告:我和喵妈的媒婆


个人微信公众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或搜索:momiaojushi

喜欢作者写写哪些话题,可以公众号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066.朝花夕拾17~合唱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