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说,要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抱有“偏见”。可是我最近读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却发现,不擅长打破思维定势的人可能更理性不仅如此,塑造思维定势还是一种很有用的改变“影响力”的技巧,李诞就用过。
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先回到20多年前的美国,从一场世纪大案说起。
一、从“世纪大案”辛普森案说起
1994 年 6 月的一天深夜,洛杉矶豪宅区,一个路人看到一条爪子带血的秋田犬,它焦躁不安地喊叫,示意带他去个地方。路人跟着它来到一个公寓前,看到地上有一男一女两具尸体,两人浑身血迹,被利器割断喉咙而死。
女性死者叫妮可,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橄榄球星辛普森(O.J. Simpson)的前妻。男性死者是她的好友(一说只是来给她送她落下的太阳镜的饭店服务生)。
案发现场有辛普森的血迹、证物,他有重大作案嫌疑。
因为涉及家喻户晓的明星,这件事轰动全美。
辛普森请了全美最出色的律师组成“梦之队”为自己辩护。尽管检察官认为铁证如山,但检方出示的证据都被辛普森的律师一一化解了。最终由于“不能排除所有合理怀疑”,辛普森被判无罪。
法庭上的辛普森 |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结果另很多人愤慨,因为他们相信辛普森就是凶手。这一案件涉及当时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对“疑罪从无”原则的再思考,又影响力巨大,成为美国的世纪大案。(当然其审判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可以参见相关纪录片。)
撇开其他不说,其中有一条证据,关于它的辩护比较有意思。检方提出辛普森有家暴行为,以此表明他有杀人的动机。庭审现场播放了妮可多次带着哭腔报警的录音,原本极为震撼。
辛普森的的律师则出示了一份数据:在美国被家暴的已婚妇女中,只有1/2500的人被杀死,这个概率微乎其微。检方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这份证据便失效了。
但是我们其实被这位律师忽悠了。为什么呢?
二、关注“思维定势”,让判断更准确
我们先从辛普森案中回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个男生,对各种化妆品如数家珍,喜欢玩抖音。你觉得他的职业更可能是什么?美妆主播还是办公室白领?
是选了美妆主播吧?因为看到这个描述,你也许就想到了“李佳琦”的形象。但是其实仔细想一下会发现,男性“办公室白领”这个词所描述的人群比男性美妆主播多很多,那么其中符合描述的人也一定更多。
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脑习惯“典型化”的思维方式。当你脑海中有“李佳琦”这类典型形象的时候,会忽略基础概率。
接着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
假设某地只有蓝色出租车和绿色出租车,其中绿色出租车占比 80%。某天出了一起车祸,肇事出租车逃逸了。目击证人称是一辆蓝色出租车。而他看准确的概率是 80%。问:肇事出租车确实是蓝色出租车的概率是多少?
你的答案是什么?
接着再把这个题目的第一句话改一下:假设某地只有蓝色出租车和绿色出租车,其中交通事故肇事的出租车中,绿色出租车占比 80%。其他条件不变。你再估计一下概率呢?有没有比前面的概率更低一些?
这个问题出自《思考,快与慢》。正确答案是 41%(根据贝叶斯定理算,具体可以百度啦)。
第一题中,作者指出很多人估计是 80%,是按目击证人的正确概率估算,大家容易忽略“绿色出租车占比80%”这一统计学基础概率。而第二题中,当看到“绿色出租车肇事概率80%”,会产生“绿色出租车是莽撞的”这一印象,会在估算时考虑这一概率,而估算的结果也更接近正确答案。
第二个题目所更改的条件是和题目有因果联系的“因果关系基础概率”。我们的大脑对因果关系更为敏感,因而不容易忽略它。“因果关系基础概率”有时候和“偏见/思维定势”是一体两面,例如“绿色出租车是莽撞的”。所以你看,关注“思维定势”,可以让评估更准确呢。
再回到辛普森案上。
我们看看这位大律师是怎么忽悠我们的。
被家暴的已婚妇女被丈夫杀死的概率是 1/2500,也就是 40/10万。而另有一份数据,在当时美国,被家暴的已婚妇女被除丈夫以外的其他人杀害的概率是1/20000,也就是,5/10万。
假设有10万个被家暴的已婚妇女,那么被丈夫杀害的人数是40,而被其他人杀害的人数是5。
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看出来了。被家暴妇女的死亡案例中,被丈夫杀害的概率高达 40/45,也就是将近90%!!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能将被家暴妇女的死亡和未死亡的人比较(她们的死亡本身是小概率事件),而应该和其他原因死亡的人比较。
真正的因果关系基础概率有时候比较难找,要对那些企图拿统计学基础概率来混淆的人保持警惕。
三、塑造思维定势可以改变“影响力”
我们的思维定势有时对事实评估的作用必不可少。而当你遇到“影响力巨大”的对手时,塑造思维定势还是瓦解对方影响力,取得胜利的好方法呢。
如果你是《奇葩说》的忠实粉丝,你一定知道有一位大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名字叫黄执中。《奇葩说》是个娱乐式的辩论,选手们或好笑,或犀利。但轮到黄执中上场,后期在屏幕上经常会打出“全场肃穆”、“慑住所有人”这样的字眼。
黄执中总是能拔高辩题的立意,并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观众,也总是期待他用深刻的认知刷新我们对题面的理解。
世界需要不需要超级英雄?他的持方不需要。他说:超级的能力、超级的正义感往往来自某些超级的痛苦跟超级的悲剧。......我宁可希望明天一早起来世界上没有蝙蝠侠,因为这证明了小布鲁斯他并没有在那个晚上跟他双亲走进那个巷子。
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他的持方不算。他说:这个辩题想探讨的是当科技越来越进步之后,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分辨真和假?接着他在解说了《黑客帝国》那个“吃蓝药丸,在幻境里当高富帅白富美,吃红药丸,了解真相”的例子后说:
“我们看过很多科幻片假设我们未来会怎么灭亡。有大怪兽跑来,有外星人。我不认为那是我们会灭亡的方式。…….真正的末日不是核弹炸完后的一片荒芜,真正的末日是这样的。所有人类躺在椅子上。”
然后他以这个《黑客帝国》的画面直接结束辩论。
奇葩说的选手都认为黄执中是不可战胜的,抽到和他对阵都会瑟瑟发抖。然而,在那场救猫救画的论战里,他却栽在李诞手里了。
第六季有一期的辩题是“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黄执中的持方是救画。
远方的哭声。好高级的说法!
照例,他讲完后,现场一片沉寂,思绪被他带到一个悠远的境界,迟迟回不过神。感受一下康永哥和一位迷弟的鼓掌:
接着,李诞开始讲。
李诞的开场非常高能,一句一梗。段子精彩,表达节奏恰到好处。虽然他的开场引得喝彩连连,但是想要抵消黄执中在大家心里勾勒的那个关于“远方的哭声”的遐思,还是有一定难度。
于是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他还模仿了黄执中的经典口头禅”对不对“。
当他说完这个,黄执中留下的震撼似乎就被削弱了。
他把黄执中“标签化”了。“升价值”仿佛是一种套路。言下之意你只要用了这种套路,你也能做得好。
这有点像偏见,当你标签化一类人的时候,你关注到的是这类人的共性,而会忽视他们的个性。你关注到那类表达的形式,而容易忽略表达的内容。而且,你消失了期待,却形成了一种预期。下一次,再听他的辩论,你会想:哎,又在升价值了。
你看,贴标签,塑造“思维定势”,可以瓦解对手的影响力。
所以,如果不是需要创新的场合,那么不着急打破思维定势,对它保持关注有时能对事实的评估更理性,而主动塑造它还有瓦解影响力的功效呢!
来源 | Taraaa(ID:Tarasayhi)
作者| Tara;编辑 | 妮子小菇凉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