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位于东经81.3°,北纬31°海拔6638米(另说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称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
转山,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转山人需在57公里长,海拔4800米至5723米处的转山路上行走或叩头,快者日夜兼程当天可转完,而一般人则2到3天时间转一圈。
---《百度百科》
在电影院静静看完了《冈仁波齐》,想起了往事:
2012年夏,我在大昭寺门口,呆看大妈跪叩了半天,等她跪完了,问,你不累?大妈微笑,指了指身旁大大的暖水瓶。
2013年夏,我在大昭寺门口,看另外一个大妈叩拜,她身旁还是有一个大大的暖水瓶。
这次我没问,当天我在庙门口又呆呆看了一天,只觉一片平静。
朝圣,每人都有各自理由。
尼玛扎堆队伍12个人,带着各自的愿景,带着各自的故事,出发了。
有即将临盘的孕妇,有宰畜为生的屠夫,有轮着转经筒的老爷子,有活泼的小盆友,有残疾的少年,有不幸欠债累累的大叔,还有每晚说着念经主持座谈会的队长尼玛扎堆,还有,还有,还有·····(还有几个,不过我脸盲,不太分得清楚···)
2400公里,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
看了很多影评,都批判没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没表情,反正各种差评;我觉得要看大片,水军们还是去看好莱坞大片吧,翻看贺岁片大制作也成。
我只想说,这电影成本好低啊,戏服是现成的穿旧的更便宜;化妆无需,藏民的脸都是黑乎乎的好省事;不用找大咖演员直接真人秀,他们也没有演技,他们在演的是自己;藏民们不念经不叩拜的时候还是有表情的, sorry,藏民没空露出讨欢心的笑容,人家忙着朝圣。
我已经懒得分辨这是记录片还是故事改电影,不用纠结于琐碎的事情。
我只震撼于:大货车呼啸之声里,轰隆大雪中,泥石流下,平凡中一步一步履行自己信仰的力量。
他们,12个人,已经出发了,朝圣的心,从没想过放弃。
双手的护手板和地面的碰撞,有着无畏的回响。这铿锵之声,传递着只要一步一步,就能到达彼岸的意念。
当妈妈还在每天叮嘱我不要跟着大货车要小心呀小心呀的时候,12人朝圣的每天,都能听到卡车呼啸而过轰隆之声。
山顶的暴风雪呼呼大作,还能依稀看出朝圣者的身影。其实我心想,大雪就不要再叩拜了,停雪了再来好不好?也许朝圣者认为这是一场磨炼,半分逃避不得;但观众会觉得心痛,也分外震撼。
城市9岁的孩子在干嘛?在学校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父母的强迫下不得不努力学习琴棋书画补习社?又或是在户外快乐尽情游玩?错了,都在玩《王者荣耀》哦~~~所以我们匹配排位常常都是输啊~~~哭~~~~
每年6月份都能看到新闻上高考失利跳楼的孩子。
城市的孩子很舒服很脆弱,很难有这么一双倔强的眼神。
我喜欢小扎西。
如斯者,无畏。
2012年,我在青海湖,被朋友诱惑了一次说走就走的hich-hiking的青藏线,就是俗语中的搭便车。后来被他骗了,结果只得我一个孤独上路。
相对于社会普通认同的结伴而行,我更钟情于独行。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拷问内心,有太多的时候可以结识各种小伙伴。
同行的小伙伴中,用微博联系得知,
有些中断放弃归家,“太累了,这车怎么不停下载我们?”;有些害怕回家,“竟然塌方了呀”;
有两高壮男(身高1.8米)很淡定,“oh,貌似没人理我们两个男,还要迟一两天”;有美少女带点兴奋,“我终于见到塌方了,现在呆着,迟点就能到拉萨啦”
我呢,普通普通的慢慢走,买一个大饼挂在腰间,饿了啃几口;有车愿意载了就上,没车了就继续走。就这么懒懒散散,也是平常心,竟然也到了拉萨,再从拉萨到了大理,搭便车完成了川藏线和滇藏线。
当你有着目标,拥有非常强烈的欲望,保持平常心,所有的畏惧都可以一笑而过。
喜悦的小插曲是,次仁曲珍在朝圣路上生了一个孩子。
电影中甚至呈现了在产房生孩子的场景,初生儿满身血污地诞生了下来;看得我满脸惊悚,也看得我为我当年的老妈满心心疼。
哇哇哭声,得到了上天满满的眷顾和祝福。
然后次仁曲珍休息了几天继续叩拜朝圣。
这剧情不对啊!不应该坐车回家坐月子吗?不应该好好家里蹲吗?不应该宅在家做几个月的女王吗?新闻天天报道坐月会所大增,曲珍简直就应该到这些坐月会所去。
没有城市妇女产后的坐月子,没有休假,也没有中途退出,甚至次仁曲珍也没有说一句话。包袱里的孩子在拖拉机里,哭着闹着看着老妈曲珍在叩拜,曲珍无奈,只能停下喂奶。
带着为人母的喜悦,带着为世人祈福的心愿,曲珍重归平淡,继续虔诚叩拜。
大喜之后,无喜。
2013年,我在职的公司,老板娘生了个儿子,家族企业,公司上下都很欢喜。
那个时候,在这家外贸型工厂,只有她安排货代财务还有监督生产货期,没她一天,工厂就瘫痪一天。生完儿子第二天,她在医院拿着个手机,就开始通过Q群安排工作了。我深感佩服,普通女人还要坐月1个月,她已经可以忍住痛工作了。
看着儿子,她心中虽喜,但肩膀还有企业,心中还有深深的责任感在。
若心中始终惦记着前方,大喜,也只是途中的一环,平常心待之,终归无喜。
杨培死了。
到了拉萨,但就在冈仁波齐的山下,杨培死了。
冷冷的早上,12人众起床时,尼玛扎堆面无表情说:杨培去了。
帐篷内定格。
请喇嘛,背上山,天葬。
喇嘛念经声中,秃鹰盘旋,魂归彼岸。
电影开头中,杨培就说,他这一辈子什么地方都没去过,就在芒康放牛;电影结束时,杨培自无法说,他这一辈子总算到了很多人都没去过的地方,就在冈仁波齐逝去。
老头子求仁得仁,莫过如斯。
无需悲伤。剩下的11人都在诉说老头子的一生和善,终达圣山。
神色平静,念经祈福。
老头子棒棒的,芒康到冈仁波齐好远好远,如果我走这么远路都想哭,可想而知老头子的坚持。
最近的事,澳洲5个均龄90岁老头组队参加游泳职业锦标赛,其中一个93岁比赛前心脏病发离世,剩下的4个老人依然组队参赛。
一样的求仁得仁,了遂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信仰,即使信仰的原因并不一样。
正如此,方可无悲。
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吧······
并为此倾尽全力。
若现在没有,请一直找下去;若找到了,请一直坚持下去。
电影结尾,大雪山背景下,几个人影的细点,渺小得仿佛无法对抗自然的苍茫,却在默默地走过。
我想,每人都需要那么一种精神,为自己所坚信的事情,一直走下去。
当你决定出发的时候,终点已然在望,不畏,不悲,亦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