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指静脉识别” 将掀新一轮“腥风血雨”?

在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大为火热的背景下,英国一家超市九月份率先实现用指静脉识别完成支付成为全球首家允许购物者用该方式完成付款的超市。其实,不仅是国外,国内在2017年5月1日GB/T 33135-2016《信息技术 指静脉识别系统 指静脉采集设备通用规范》的正式实施也引起了业内对指静脉识别的关注。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打得火热的情况下,指静脉识别的这一壮举是否将掀起另一场“腥风血雨”了呢?

指静脉识别是什么?

指静脉识别是通过手指静脉中的血红蛋白会吸收近红外线从而形成血管影像,通过传感器获取手指静脉图像,并经算法处理成特定的指静脉特征模板进行身份识别。它有别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的是其识别的是活体内部的信息为特征,被定义为是第二代生物识别。其优势在于不受身体表面破损、油污、出汗、起茧等的影响。而在安全性方面,指静脉识别因不需要完全接触,不会像指纹一样留下痕迹,又是内部信息不像人脸识别一样容易被复制,因此目前还没有被破解,即便未来有能力破解,也需要复制整个的指静脉模型在技术与成本上有很大难度。

指静脉识别的应用

指静脉识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发现可追溯到1983年,在日本、韩国的发展较为成熟,在银行ATM登陆、门禁、个人电脑登陆有较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指静脉识别技术的厂家。2008年指静脉识别在国内开始商业化的应用,到2016年占据生物识别市场3%的份额,而在此次的深圳安博会上,以指静脉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指纹锁、安全柜等,将指静脉识别技术引向民用领域。

指静脉识别未来路还很长

指静脉支付、指静脉锁的应用,已经国内指静脉识别技术规范的出台,这些无不昭示着指静脉识别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期,那么,其是否能像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这样一炮而红呢?在笔者看来,尚待时机。一方面,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尚待完善,虽然其被认为是长期稳定的,但是否真的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尚待验证;另一方面,指静脉识别技术的基础识别设备目前成本仍较高,是其全面推广使用的阻碍。而追随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发展的路径,指静脉识别技术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伸:指静脉发展史

静脉识别技术可追溯至 1983 年。柯达公司的约瑟夫·莱斯在研究红外条形码技术时,产生了利用人手背血管红外成像作为身份识别的想法,发明了最早的手静脉特征识别技术。

1992 年,日本北海道大学曾撰文指出,可以利用人体手血管红外成像作为身份识别依据。此文章被认为是日、韩等国大力开展手静脉识别技术研发的源头。5 年后,韩国的 BK System 公司发布了亚洲第一个手背静脉识别的商用产品 BK-100。静脉识别逐渐成为生物识别技术中的「新宠」。

在 2000 年之后的十年间,指静脉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于银行的 ATM 登录、门禁管理及个人电脑登录等领域,而在日本,70% 的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 ATM 都搭载了手指静脉识别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备受业内关注及好评的安全解决方案。

2014 年,新泽西州启动的脉搏钱包出现。脉搏钱包内置了生物特征的信用卡终端,商家可以将 POS 机或收银机与脉搏钱包捆绑来完成交易。而用户绑定信用卡的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在扫描静脉之后绑定自己的手机即可,这也意味着自己的手就是自己的钱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指静脉识别” 将掀新一轮“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