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式教育的解决之道,高压式家教?

竞技体育式教育的解决之道,高压式家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经济学人》旗下的《1843》杂志近期有一篇新文章,“高压式家教”(High-pressure parenting),作者是《经济学人》的高级编辑瑞恩·埃文特(Ryan Avent)。

埃文特是美国人,1990年代高中毕业,上了一所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就有点后悔了。他跟去了常春藤的高中同学通信,就感到自己的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他甚至觉得自己错过了常春藤这个快速上升通道,搞不好这辈子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平庸者了。

埃文特付出了比身边的人更多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位置,他从华盛顿开始记者生涯,一看周围的人都是常春藤的。

他升迁到了《经济学人》的伦敦总部,一看周围的人都是牛津剑桥的。现在他时不时会感到一点焦虑。这个焦虑就是要不要使用虎妈式的培养方式,对他的孩子严格训练,让他们将来能去私立名校上大学。

所以咱们中国家长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家长教育小孩都是放任自流 —— 那是美国“低端”的教育方法。现在“高端”家长的教育竞争,可能比中国还惨烈。在曼哈顿之类的地区,如果你从小孩一出生就去那所最好的学前班报名,你可能已经报晚了。最好的学前班出来的学生才能去最好的小学,然后才能去最好的中学,走上通往常春藤的特别通道。

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但是,埃文特说,他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他给了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到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 —— 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第三,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那么反观我们中国的教育呢?

我的思考是,首先目前大势所趋,个人难以改变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教育这种竞技体育式的现状,就先适应

第二,在必修的课程中挖掘孩子特长和爱好,有系统的训练。比如我的孩子对写作很感兴趣,悟性也可以,也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琢磨,那么,我就在规定动作之外,陪着孩子一起每周加餐一两次写作。一起享受写作的乐趣。

第三、在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中放开但不放手,比如孩子喜欢玩点游戏,我就和她一起合作玩王者荣耀和比赛生物公司谁先通关之类的,也带她玩无人机时候分析什么角度拍照、在虚拟现实游戏中比赛谁叫声独特;孩子有点小幽默感,我也和她讨论怎么让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之外自黑一下。

最后,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这样的结果是你和孩子一起成长,要知道,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己。

不着急、不害怕、不信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竞技体育式教育的解决之道,高压式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