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喝鸡汤,易过敏

    在小学时期,我看了很多书。

   像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方夜谭、还有故事会甚至练习册下某个角落的笑话,我都像糖一样的去品尝,但我从来没买过一本像这样的课外书。

   小学四年级买过一本作文书,现在应该还在家里留着,但我刚买回来就开始很嫌弃那本书了。我觉得“书”里面的文章一定是写的很好的,它的描写是美好的、平淡的,激烈的,悲伤的…它一定与我所能构造的文章不是同一个世界的。而我买的那本书太让我失望了,虽然还识字不多但能分辨什么是好文字。

    那时我还不太懂什么是作者,出版印刷又是什么?我以为只要是书,里面的内容就是好东西。

所以特别想拥有一本书,哪怕是一本作文书。赶上逢集,就跟父母嚷求。记得那本书不是十块就是十五块。买完之后那个开心,心里好像溅出一汪糖水。

跟宝贝似的有股魔力,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去欣赏它,咀嚼它,消化它。可是,待我看完整本书,心里有点失落,也许是现在我的知识还不足够来欣赏它。我以为再高些年级我就能欣赏它,毕竟那是一本书嘛!

然而,小学毕业了我都不能欣赏那本书,也慢慢忘记它的存在了。

哦,对了小学参加过一次作文比赛,得了个二等奖。但那一定不是那本作文书的作用。

后来我更加迷上了看书,初中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学校也没有图书馆什么的,身边的同学不知哪那么多零钱浪费在大厚本的纸张劣质泛黄的穿越小说上。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穿越言情小说名字叫《九娘》,内容什么就不记得了。但这种小说不是我的款。

到了高中,学校有图书馆了。中午吃完饭拿着图书卡跑图书馆里转悠,接了书回教室啃。什么世界未解之谜,中国古代十大美女,后宫传奇,心灵鸡汤,纳兰词,红楼梦,约翰.克里斯朵夫,巴黎圣母院,还有张爱玲,亦舒,三毛,路遥,余华,周国平等等,各种风格,各种类型,各种题材我都看,遇到喜欢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励志句,像“你不努力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之类的。

在看这些书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成长,是对自己的一种营养灌溉。文字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了,它可以传达别人的思想,它可以拓宽思维,让我从书里的一个的道理推倒另一个道理,让我不用去真正的经历就可以懂得。

慢慢的,不知不觉地我用书里的东西推翻了我所有天生的原则。突然,有一天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原则,什么是自己最本我的坚持了。

网络文化开始变得发达,快节奏的生活,人都想快节奏的获取一些东西,比如精神层面。人们喜欢某些共同感,认知感。而网络的发达满足了这些要求。看看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一面刷新着自己的原则,一面否定别人的原则。

然而我开始刻意去回避文字。到了大学,学校看书条件更好了,但我再也没去读过一本书像过去那样。甚至网络上,我都不再点开某些页面。

有种反感。

纸上谈兵终觉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变得丰富。经历的过程中只记得快乐与痛苦,过后,才反省到原因。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要过好这一生,简单极了。殊不知,你没通过自己的经历懂的那些道理是别人故事中历练出的丹药,好比A型血输到B型血的身上会有排斥。

而现在,我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别人的东西你可以借鉴,但千万别一模一样的模仿。道理是别人的,故事是你自己的,心灵是你自己的,决定也是你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喝鸡汤,易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