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

继O2O、直播之后,“倒闭潮”今年在共享单车领域再度上演。风口上的飞猪,当风停了,也就摔死了。道理我们都懂,猪只能是肥猪,成不了飞猪。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1张图片


共享单车2015年投入城市,之后用1年时间迅速繁殖,又用不到半年时间加速死亡。


2016年下半年,资本如潮水般涌入,行业迅速升温。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目前,共享单车行业整体融资额已近200亿元。在最疯狂的阶段,平均每天都有近亿元的资金进入。同时,几乎每月都有新车推出。


各色共享单车争相抢占街头,展开“颜色大战”。行业当时的共识是:精准定位市场,在最短的时间内铺最多的车辆,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全国共有近70家共享单车企业,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600万辆,注册用户量超1.3亿


今年6月,成立仅5个月的悟空单车倒闭,像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拉开行业倒闭潮的序幕。据统计,截止目前有35家已倒闭或停止运营,另外有近20家濒临倒闭,其中大多数名字还不为人所知。


事实证明,在这个需要长期烧钱,极度依赖投资的行业,能否在竞争中存活下来,除了胆识、运气,还取决于拥有什么样的靠山


有人称,共享单车行业进入了下半场。


在下半场,资本不断向头部玩家摩拜和ofo靠拢。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7年摩拜和ofo的融资额合计超过17亿美元,最新一轮则分别达到了6亿美元和7亿美元。


其余参赛者则没这么幸运。不难发现,于今年下半年开始纷纷倒下的共享单车平台,大都处于天使轮或A轮阶段,融资失败以及资金链断裂是行业出现倒闭潮的最核心原因。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2张图片

附:以下选取四个典型败局项目,复盘其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悟空单车:跟风创业,白扔300万


6月13日,在摩拜宣布获得超6亿美元融资的3天前,悟空单车正式宣布停止运营。作为国内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的失败反思受到大量关注。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3张图片


雷过往的经历主要在消费金融领域。在此前的采访中,他告诉创业家&i黑马,选择启动共享单车项目主要基于两点:一,自己过去步行跑业务的经历;二,看到关于ofo的报道后,觉得这是解决最后三公里的刚需


为了避免与头部玩家正面交锋,雷将“悟空”小红车的主要投放城市选在大本营重庆。从今年1月开始,悟空单车前后两次投放了一千多辆车,主要集中在大学城和白领聚集的写字楼。但因为车辆采用的是机械锁,没有定位能力,绝大多数车子丢失,“最后只找回几十辆”。


雷厚义见证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单车行业融资的疯狂,他形容“ofo和摩拜的架势不让后来者活”。在融资失败后,雷厚义试图通过合伙人加盟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但最终也未能成行。


在实际运营的前后4个月里,悟空单车共计投放一千多辆车,累计一万多用户,收取一百万押金,月活最高的时候有两三千。截止项目关闭,雷厚义总计亏损300万左右。


原本想要“赌一把”的雷坦言,这次“追风口”的创业经历,给自己血淋淋的教训:“共享单车行业很残酷,头部集中效应太严重,摩拜和ofo形成的巨大黑洞,后起的单车品牌成长空间并不大。然而,如果做不大,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町町单车:创始人被关进看守所40天


对于23岁的丁伟来说,町町单车是他的首个创业项目,也是南京首家共享单车企业。


去年8月,在上海大范围出现的摩拜单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富二代”出身的他,靠着父亲的投资,跟风成立了町町单车。但刚入局,资本投入的悬殊和惨烈的竞争就让丁伟措手不及。去年12月18日,町町单车召开了第一场发布会,并投放了第一批单车。丁伟介绍,车身采用保时捷车漆,实心轮胎,每辆单车的造价成本高达1800元。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4张图片


虽然早于ofo、摩拜进入南京市场,但后两者在强大资本的支撑下,扩张速度让丁伟感到“无法抗衡”。他向创业家&i黑马感叹,“人家一个月能铺十万辆,而我们总共才铺了一万辆。我们怎么跟别人打?”


因为完全依赖于父亲理财公司的“输血”,且未能如愿获得外部投资,2017年4月,丁伟父亲的企业资金断裂,町町单车也受到直接影响。“我们前期投入了大概2000多万元,全是我父母公司出的”。


丁伟本人因为卷入父亲的案子,在看守所待了近40天,随之而来的是町町单车的倒闭。他向创业家&i黑马表示,前后投放了1万多辆车,共计15万用户,押金保守估计近3000万。据丁伟的说法,“最后只有1万多用户的押金没能退还”,


原因是“真的拿不出钱了,自己现在负债200万”。


丁伟称,自己曾经关于共享单车未来的构想,与今天摩拜的发展不谋而合。他感慨,“就因为缺钱,这个事儿没成。我觉得特别可惜和不甘心”。


酷骑单车:有野心,无资本


成立于2016年11月的酷骑单车,一度位列共享单车的第二梯队。根据媒体的报道,截至2017年6月,其投放单车量超过140万辆,进入城市超过50个,排名行业第三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5张图片


资料显示,酷骑单车创始人高唯伟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今年只有31岁的他,却已拥有相当丰富的创业经历,包括代理销售电话卡,创办生活信息门户网站、诚信贷等。


在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酷骑曾通过两次刷屏被大家所熟知。2017年6月,因为高调推出第三代“土豪金”版的共享单车,全身金黄的单车照片刷屏社交媒体。


那个时候,高唯伟曾表现出自己的“野心”,“已投入近10亿元,计划年底投放1000万辆单车,并出海进入10个国家”。而3个月后,酷骑又因出现用户押金难退的问题,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根据其地区负责人和多位员工的说法,“高唯伟一意孤行”,对这个行业了解有限是其致命问题。


在决定大肆扩张后,酷骑单车的投放和运营始终难以匹配。据媒体报道,酷骑在沈阳最高峰时拥有130万注册用户,但仅投放了12万辆车,线下运维人员的配比更是远远低于ofo和摩拜。


不仅运营无序混乱,酷骑的单车损毁率和丢失率同样居高不下。在多次寻求融资未果后,从7月开始,酷骑出现资金问题。


酷骑随后推出了合伙人模式,试图通过卖车+盈利分成的方式,快速获取资金缓解压力。但还未等到合伙人模式正式运营获取收益,酷骑就因用户押金难退问题,走向倒闭边缘。


在凤凰科技的采访中,高唯伟表示,“整个创业圈都是被资本绑架着走,现实是很残酷的”。 在他看来,多次融资不利、关键节点的战略失误、行业中的恶性竞争将整个公司推向了难以扭转的绝境,而押金挤兑最终成为压垮酷骑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蓝单车:好骑也难活


2016年11月17日,野兽骑行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并推出独立品牌小蓝单车正式入局共享单车行业。作为后来者,小蓝单车的打法是强调品质和“好骑”。

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_第6张图片


创始人李刚试图把野兽骑行生产高端车的技术应用在共享单车上。此做法的代价是,每辆车的成本高达千元以上,而带有变速器的Pro版本,成本更是高达2000元以上。


在投放战略上,李刚并没有选择避开与头部公司的正面交锋。“二三线城市永远无法证明你身处一个核心战场”,小蓝单车联合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先赢不算赢”


按照李刚的计划,小蓝以每半个月入驻一个城市的速度从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开始迅速完成布局。根据其官方数据,截至5月份,小蓝单车累计投放60万辆车,拥有超2000万注册用户,最高日订单达300余万。


快速扩张、高成本的发展模式背后需要资本支撑。根据媒体的报道,3月份,因为对发展前景判断乐观,李刚拒绝了一些投资机会。在1月份完成4亿元A轮融资后,小蓝单车就再未拿到新的资金


多位被欠债的供应商表示,今年4月,在尚未拿到资金的情况下,李刚仍追求生产进度,向供应商下了一笔金额数亿能够生产30万辆车的订单。


资金链断裂让小蓝单车轰然倒塌,留下一笔总额超2亿元的欠款。而在这之前,小蓝为谋生,曾向ofo、摩拜发出被收购意向,但均遭到了拒绝。


避免踩雷,创业者该如何做?


Paul Graham 曾在《How Not To Die》一文里对死亡的创业公司做了分析:一般说来,创业公司死亡,要么没钱了,要么就是关键创始人逃跑,而通常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那么,那些拿掉融资但最终死掉的创业公司到底做错了什么?创业者们该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踩到雷?


错误一: “盲目烧钱扩张,只会加速死亡。”


很多企业总是希望能够一口气吞掉大象,经常在拿到些种子投资以后,就想在一年内把十年该干的活搞定,还要像间大公司一样运作。对早期的创业公司来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机会。


因为早期的创业公司其实没有什么用户或者顾客,早早就关心起“规模化”可不是什么好事。越大的公司行动越慢,越大的公司花费越多,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


并且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成功地融到了钱,还是使用自己的资金在支撑,都要在扩张规模时在如下方面注意平衡:把钱花在哪儿、花钱的速度、预测你到达下一个里程碑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创业者重心倾斜,将钱甚至时间大量的花在某一个方面,那花光钱的概率可能会大大增加,而烧完钱之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错误二:“注意,你的商业模式可能只是伪命题”


针对共享经济当前发展状态,首先它的模式越来越重,其次盈利遥遥无期。如果这两个痛点解决不了,只能沦为资本的游戏。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现在很多的互联网创业都是不考虑盈利的,真正支撑企业的是风险投资,这简直不可思议。


如果像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回答盈利模式时说的那样,“失败了,就当做公益”,我请求你,不如不要创业,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创业者的思维。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却是互联网经济最普遍的盈利模式,创造一个模式,吸引流量,流量带来风投,继续疯狂扩张,再拿风投,最后如果运气好就上市。


但是,没有一个扎实的盈利模式,最终这一切都会变成泡沫的。


错误三:“融资不只是拿钱,节点也很重要”


很多时候初次创业的创业者,在拿到过融资后,会感觉非常兴奋。所以很容易对创业公司融资平均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困难不太了解。


尤其是近几年投资市场异常火爆,更容易给很多创业者造成融资易的错觉。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人一个月会有几百次路演。你能脱颖而出是非常难的。更有可能的是在获得下次融资之前,创业者对融资的热情就会消失殆尽,尝试接受现实,变得疲惫。如果创业公司一心忙于商业模式的改进,忽略了融资和商业模式往往是并行的这点,就非常危险。


赶集网CEO杨浩涌就曾给出建议,他表示,“规模决定一切的共享单车领域,早备钱粮,时刻准备过冬,估值与出让股份不是最关键的;寒冬季,共享单车企业没钱熬不过6个月,钱不到账,一切都是扯淡。


错误四:可能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天气太冷了


目前,投资机构普遍非常谨慎,即便竞调之后,也会拖上一段时间。一旦拿到钱的创始人欣喜若狂撒一遍钱,后面却被投资人放了鸽子,那基本上就只能破产了。


即便只是投资机构迟迟不投,共享单车公司也会被拖死。所以,不要轻信任何的口头承诺。


数据也同样说明了当下大环境的糟糕。例如,IDG资本与 RippleWorks 合作的全球性调研《 Human Capital Research Report 》的数据显示:超过 77 %的参与调研企业表示,今年融资难度很大。


总之,投资界有句老话叫做“天使A轮看团队,B轮看模式和用户数据,C轮主要是看收入。”


在创业江湖中,非生必死,高楼之下,步步为营,尸骨为基。


2017年接近尾声了,请深刻反思,警钟长鸣!


来源:创业家、创业派

全球物联网观察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共享单车死亡名单:风停了,猪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