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1200万人努力生活

昨天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在微信刷屏。铁打的经典话题,流水的10w+阅读量;铁打的各方观点涌起,流水的阶级话题争议。

北京如何,生了么不知道;深圳如何,生了么有发言权。

1

深圳,一个公认的移民城市。相对于庞大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来说,深圳原住民(更多人称之为“深圳土著”)的占比极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来来回回地走,留下来的成为新移民,离开的挥挥手不留一丝云彩。

深圳,被戏称为“是一座可以来去自由的城市”。

深圳被嘲得最多的,恐怕是“没有底蕴”。历史文化基础单薄,城市太年轻,让人没有归属感。

深圳没有自己的语言。一口京片儿,声音在胡同里回荡,一言一语皆是韵味;一口吴侬软语甜腻欢快,声调余韵皆是特色;一口粤语,独自形成的音韵系统,用词诙谐风趣,偶尔还能听见夹杂着英文的句子,得,香港味哦。

深圳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焕然一新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树木园林,随处可见,随时可被复制,没有一点自己的不同,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特。

当初破烂不堪的小渔村,被嘲笑落后;如今节次鳞比的高楼大厦,被嘲无韵味。

嘴巴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说都行,你们赢了。

从一无所有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前四一线城市,深圳只用了30年。深圳的路很长,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累积,时间关系而已。

2

北京有长城,有故宫,有颐和园;上海有外滩,有豫园,有老城隍庙;广州有陈家祠,有黄埔军校,有南海神庙。深圳有什么?

似乎又回到了文章开篇提及的问题——文化底蕴。

其实,深圳有八景,不乏韵味,不缺特色。

大鹏所城、莲花山、华侨城、深南大道、梧桐山、大小梅沙、中英街、羊台山。

其实,深圳早已开始建设图书馆之城。

截至2015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620座(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09座基层图书馆),同时还布点24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

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人均藏书量2册。

一场文化盛宴,在深圳早已拉开序幕。

3

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也是大家的深圳。

深圳占地面积1996.85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将近1200万。地理位置临近香港,生活节奏也媲美香港。快节奏,创新性,早已是深圳的代名词。

深圳特区37年变迁,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在更多的领域中展露锋芒。这一切,都是靠在深圳打拼的人。人,是最大的生产力,有人才有希望。

深圳,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变为一个国际闻名的大都市,历经30余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深圳的归属感,是给予了拼搏努力的这几代人,也给予给正在拼搏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自己的付出赢取了自己的归属感。

不是说只有浓厚的历史建筑才能给予归属感,也不是说只有强大经济实力才能给予归属感,也不是说只有厚重政治核心功能才能给予归属感。

在深圳,你付出汗水,好好生活,这个城市能够给予你经济上的回报,也能给予你心理上的归属。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市民。一座城市最鲜明的印记,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4

有人问,深圳能够给你什么?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无法触及的高房价?

深圳能够给你的,是更多实现人生目标的机遇,是更多达成人生目标的资源。深圳用开放和包容,欢迎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

开放,既是深圳的态度,也是深圳的准则。开放性生态链条,多领域的紧密合作,给深圳发展的机会,也给了深圳人拼搏的机会;

包容,敢于尝试,敏于接受。英雄不问出处,无需舍弃自我,自由而宽广的发展空间,创新进步的最佳孵化器,这一切,深圳给你。

深圳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这是开放包容的有力证明之一。

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可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多一分机会,多一步跨越阶级鸿沟的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有1200万人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