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一地鸡毛,活下来的大佬有话要说

551.6亿,这是艾瑞咨询在其发布的《智能行业研究报告》中给出的2016年市场规模数据,对应的是3000余家智能硬件企业的注销关停。

再早一两年,却是集体浮躁。

“2014年,尤其是Nest被Google收购后,国内一大帮都起来做智能硬件,深圳一堆人也进了这个市场。” BroadLink创始人刘宗孺说。当时,行业里广泛流传的一则笑话是:只要去华强北逛一上午,拿些元件拼凑拼凑,下午再拿去找VC,投资就到手了。

但2015年下半年的股灾,让那些靠着融资维持的项目难以为继。

“有毛资本寒冬,市场上全是钱。只是之前打满鸡血的投资人都变得很谨慎,不轻易出手,我们也因此耽误了很长时间。有好几次都快上会了,突然某个投委会的人说要再看看。”这一次C轮融资7000万,花时近一年,刘宗孺为此一度裁掉不少2C事业部员工。

复盘采访记录,我们发现有两个细节被反复提起:今年2000万个模组出货量、对接200多家家电厂商。凭借这两点,BroadLink自称是全球最大的智能解决方案商。

如今,BroadLink已进入股改阶段

“他可能是当年智能硬件那一波中,唯一一家进入上市的公司。”潘越飞回忆道。

BroadLink凭什么活下来?这是所有人的疑问。

而刘宗孺的回答是:战略调整。C端开局,B端布局,地产市场盈利。往前倒退5年,没人会想到智能硬件最后玩成这样。

顺势而为,正是商业新物种活下去的最大凭藉。

智能硬件一地鸡毛,活下来的大佬有话要说_第1张图片

全屋智能已实现,撑起这个产业的却不是技术创新

01

智能硬件,一门不符合商业逻辑的生意

智能硬件是曾被热炒的风口之一。

“2014年那会,大家都做各种智能单品,比如插座,装个Wi-Fi模块,再做个app,估值就翻几倍。”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不少小企业以类似的方式争相入局。

“它(智能硬件)就是伪需求,当时市场完全没有起来,谁会买单?”从2008年就开始琢磨这一行的智轩科技CFO齐荣敏告诉锌财经潘越飞。“而且它连基本的商业逻辑都实现不了,根本不是一门生意!。”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时用户都根据价格来选择Wi-Fi插座,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那些小公司融的钱也不多,就十几万。但大家的玩法却是低价赔钱圈客户,你卖49我就卖39,你卖39的时候我卖29,打价格战,一下就烧完了。哪怕有些的确想好好做产品的,也被玩死了。

和大部分倒下的智能硬件厂商一样,BroadLink也从插座开始,只是更早些。

2013年2月左右,他们推出第一个智能硬件:插座,通过它能对灯、空调、电热水器等进行独远程控制和电量统计。“以前都是成套的大系统,好几万,装在别墅豪宅里,基本上你光听过,没见过。通过这种单品,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了所谓的智能家居。”刘宗孺说。

但来自消费者的反馈却是:智能插座就是鸡肋,光能控制有什么用?像是空调、电视机这样的,还得再按下遥控器。

万能遥控(BroadLink RM Pro)随之产生。之后BroadLink也陆续推出了环境监测仪、智能开关、Wi-Fi音响、智慧微管家等产品,其三大事业部之一的ToC事业部逐渐成熟。

“其实现在国内ToC还没有起来,更不用说三四年前了。如果当时(我们)死抱着C端走下去估计也得死。”回忆起当时的倒闭潮,刘宗孺还是很感慨。


2017年7月,BroadLink获得亚马逊最高级别的自营店资质,成了亚马逊AV Skill在中国的唯一合作方,旗下产品BroadLink RM Pro则标注上了“Working with Amazon Alexa”的字样,与Echo捆绑销售。

“一下子又起来了!三千个,上线一天就没了。说实话,没有那个标志可能也不能卖得这么快。”而Echo每天的销量大概是几万个。

除了已有的美国、英国、德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亚马逊还将推进日本、印度市场。“反正它去的国家,我们都会跟着一起去,捆绑销售也好,什么也好,只要能拿到当地的认证。”

目前,BroadLink已在全球32个国家上线产品,国内外销量比大概是1:1。

即使已将ToC做成一门生意,BroadLink也没有将C端作为发展的重点。“我们很多产品根本没有在C端卖。”

02

2000万个模组,200多家对家厂商数量,由C端向B端的转移是关键

在齐荣敏看来,BroadLink能活得相对滋润是因为在2013、2014年间融了几笔大的:京东和360投的800万人民币A轮融资,以及盛大资本领投的1000万美元B轮融资。

其实没那么简单。

在拿到360和京东的融资后,刘宗孺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ToB事业部。“他们一开始就没有走ToC的方向,在C端推一些产品主要是起示范作用。”智能行业第一媒体智东西联合创始人张国仁告诉潘越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手机,其他的智能硬件设备都不是刚需。只要不是刚需,爆发就有难度。死抱着C端的八成都没得玩。

“而且前期我们没有给c端太多资源,我们的研发资源都给到了B端。”刘宗孺强调道。

但做B端生意的,当时也倒下了不少,上海维妮娜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行业的技术壁垒不是非常高,像是中兴这样的大型公司想做分分钟就能买方案做掉,他们量产成本低多了,根本没得比。而且当时移动做了集采,大公司蜂拥而至,也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前维妮娜总经理王稷罡说。

至于为什么Broadlink能成,投过多家类似公司的80后投资人老丁认为是他们一开始就和360、京东做了绑定。“京东本来就是想要打造电商爆款的,这使他们的插座卖得很好。他们和京东合作也为之后做模组生意打下了基础。”

而在刘宗孺看来,此次合作的重点在于互联互通。“一个设备连上网很容易,但互联互通的背后还有更很多技术的东西:平台的承受能力、安全能力,联网的延时,设备之间的交互等等。我们幸运的是这些都是在C端做过验证,坑都淌完了就不会出大问题了。”这也是争取各大家电厂商的关键。

今年,BroadLink模组的出货量在2000万个,对接的家电厂商数是200多家。凭借这两点,这家扛过智能硬件企业倒闭潮的公司,自称是全球最大的智能解决方案商。

智能硬件一地鸡毛,活下来的大佬有话要说_第2张图片

即便B端流水占了BroadLink收入的7成左右,这还是很难称得上是门好生意:

首先,家电厂商都要求个性化定制,要配合需求不断去做迭代。“一般家电巨头会有自己的要求,成立三年以上、注册资金三千万以上的公司,才有资格成为他的供应商。比如我们和伊莱克斯的合作,也是他们辅导了我们都快一年,走各种的内部流程,做很多的合规。”

其次,合作的量往往不是很大。“即使是做了上千个SKU,很多单品也只能卖几千个,好点的差不多几万个,很难支撑商业化。唯有空调智能化过了千万的量。”

即使量足够大,模组的价格也从2011年的100元掉到了现在的10元左右,薄利已成定局。

03

拯救智能家居的,竟然是房地产市场

C端没起来,B端注定薄利,这个全球最大的智能解决方案商,近1年做起了地产生意:与开发商合作,打造“全屋智能”。

这不在刘宗孺的计划中。

“我们C轮的投资人是招商局,他们有需求,我们就帮他们做。我们把标杆做起来以后,发现需求特别旺盛,就同时和很多其他地产商达成了合作。”

原预计到2020年才能实现的全屋智能,在此看到了苗头。但这距离真正的AI的家还是很远。“从最早的遥控器控制,到后来手机控制、语音控制,说到底你的家居都是在被控制,跟智能没搭上边。而且在现阶段,我说什么你精确执行,能做好佣人就非常棒了。”

而与房地产商合作的契机在于各地精装房政策的陆续出台(锌财经也曾报道过这一市场,它带来的变革远不止于此)。

“房子精装成了标配,那升级一下就方便了很多,也花不了多少钱,五千、八千、一万块钱都能做。但对于开发商来说,意义就不止于此了。”

“但归根结底还是出于两个方面:客户需求和开发商集采优势。我们的成本和早期设计埋点都比购买者自己去操作要有优势。”野风集团董事长俞蘠这样解释。

对于习惯了用“X000元/㎡”的标准来衡量装修成本的开发商来说,几千一套的“全屋智能”其实也就是在单位成本上加了几十块钱,却可以成为营销吸引眼球的大噱头,为什么不试一试?

智能硬件一地鸡毛,活下来的大佬有话要说_第3张图片

至于为什么是BroadLink?刘宗孺的回答是:互联互通

“所谓AI的家的前提是什么?设备要互通,数据要标准化,干净。而且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点是我们做了很多算法进去。”

他给我们举的例子是:现在的空调还太傻,只能执行死命令。但接入BroadLink的万能遥控后,空调能针对历史数据做分析,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情况,帮用户做出一个最好的决策。

潘越飞在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就给家里的存量空调(家中的老空调)连上了万能遥控,“很好用啊!我现在走进家门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Rokid来语音控制空调,晚上睡觉的确舒服了很多。”

“而且地产这个行业其实是蛮简单的,就是选最好的东西。我们对接了200多家厂商,叫得上名的都是我们的合作方。用户和地产商都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品牌,而这些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产品,在BroadLink的系统里都是互通的。”刘宗孺补充道。

从2016年底到现在,BroadLink已与国内排名前十的地产商达成合作,落地楼盘已经达60几个,每周还有三四个楼盘在加入。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商场上,你的敌人往往在你看不到的战场之上出现。类似的,你的商机可能也在你所看不到的领域出现。

来源:锌财经(xincaijing)

全球物联网观察精选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硬件一地鸡毛,活下来的大佬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