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1张图片

没有《战狼2》的激情澎湃,也没有《羞羞的铁拳》的哄堂大笑,《芳华》的夜场放映厅里,所有人都在静静地体会着六七十年代那种集体主义的禁欲体系下,芳华男女情愫的滋生······

《芳华》很近,近到让新时代下的年轻人也可以热泪盈眶,《芳华》也很远,远到让我们的父母和爷爷一辈,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2张图片

这是冯小刚极其用心的一部电影,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拍这样一部电影了。这部电影本来不是给90后这一代年轻人看的,但是事实上90后买了账,而且口碑还非常好。

大概是因为青春芳华的主题是穿越时空的,所以会让90后感觉到并不那么遥远。同时影片里文工团的那些故事,又是真真实实的很远的,有多远呢?我在一个网友的评论下面找到了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父母爷爷奶奶那一辈真的熬过了太多艰苦的岁月,但我们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他们,还老是抱怨他们这样那样的不是。”

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3张图片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多少岁,也不知道看《芳华》的人多少岁,如果经历过60/70年代的中国,而且还记事的话,差不多都跟冯小刚一样,都60岁了。

拿90后来说,60岁的长辈,那是爷爷一辈了。我们对他们过往的岁月,到底知道多少呢?坦白讲,如果不是冯小刚这类不合时宜的人,在逆潮流的电影浪潮下坚持拍着自己那个熟悉年代的故事,恐怕我们爷爷辈的那些岁月,没有人提,就再也不会有人和他们说了。

这些年我在老家的村里,不知道看到过多少花甲老人生命中度过的最后岁月。有的常常蹲坐在门前,有的慢悠悠的挪着笨拙的脚步走到田间巷头,因为耳朵不好,别人不跟他们说话,他们自己也不会多说话,总是望着不知是哪儿的前方和远方。

我就站在他们几米远的地方,可感觉是隔了好几个时空。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4张图片

我自己的家,算是个大家族,我有五个爷爷,老四是我的亲爷爷,而五爷爷跟今天的主题有关,对,他是参加过越战的人。

这是十年前我不知道从谁那里听来的消息。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岁出头的野孩子,崇尚军人,崇尚打仗的英雄。

我不记得问什么别的问题了。我这位五爷爷说话也并不多。在我的记忆力,如果一定是问了关于“越战”的什么问题的话,那也只能是诸如“爷爷你用过枪吗?”、“打死过多少敌人?”这类的问题,别的,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连当时我五爷爷怎么回我的,都一点也记不清了。

关于五爷爷的记忆并不多,除了小时候过年给五爷爷拜年得到的3元红包,以及参加越战的事儿,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五爷爷最后几年被查出癌症的剩余日子。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5张图片

插一句,我从很小就去市里上学,很少能回家,而五爷爷也在8年前去世了。但是,我似乎很清楚地记得我五爷爷被查出癌症的那几年其中一个画面——他会经常在傍晚一个人走到村口的土坡上,看着田野和远方······

不知道为什么,在和五爷爷极少的交流和交集中,这一幕似乎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一想到这位五爷爷,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这一个画面。

只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十来岁的野孩子,每次看到五爷爷一个人走向那个土坡,都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意识想要去跟他说些什么,哪怕只是听些什么。也更不会知道,一个越战老兵在他曾经芳华的岁月里,都发生了怎么样的悲欢离合。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6张图片

我的五奶奶还健在,五爷爷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是我的叔叔和姑姑。

如果不是冯小刚的《芳华》,也许我不会再去想起这样一个已经逝去将近十年的爷爷。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突然去想到我五奶奶,在属于她们那一代的芳华里,当送别丈夫远赴边疆的硝烟时,是怎样的心情。

人总是对自己的幸福脱口而出,而对悲伤避而不谈。故人已去,我已成长。但是,就像不会再有人想要去读懂我五爷爷当年那一眼望去的远方一样,他的那些芳华岁月,也从此再不会有人提了。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7张图片

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冯小刚的不合时宜,它让年轻人对和平和生命的理解,多了一份厚重感。

“那一夜我一直穿着军装,抽了很多烟。天亮了摘下领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郑重地交给母亲代为保存。”

《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

他依旧用反工业化的拍摄方式,选择回到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年代,带来刻满岁月烙印的作品,以及平凡个体被巨大的体制机器碾碎的如血年华。

59岁的冯小刚说,部队文工团的那几年,是他人生最绚丽、最辉煌的一段时间,那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8张图片

也许正因此,一位影评人说到:“这次的《芳华》,冯小刚抽去了严歌苓式的愤怒和批判,在平和、单纯中勾兑了隐忍和妥协。”

想来即将花甲之年的他,比起对大时代环境批判的呐喊,他宁愿选择更加温和的纪念方式。因为,这就是自己真真实实的芳华岁月啊,这次就柔软一些吧。

他直言《芳华》瞄准的是45岁~75岁的观众。因为那个曾经亲口说过“越来不看不懂中国电影观众”的冯小刚,不知道像90后这样的年轻群体,还愿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电影。

而事实证明,这世间总有些东西,不会随时间而消逝,总有一些至深的情感共鸣,会穿越时空,触动到每一代人的心灵。

30年来没有人敢触及的“越战”题材,他去碰了。作为曾经的票房冠军,他在一次节目上说:“以前穷的时候,拍一些商业的片子要赚钱养活自己。而现在再去拍电影,我告诉自己不能只为了钱去拍了······”

冯小刚有自己的纠结,他既不想迎合越来越流行的妖魔奇幻和烟花粉黛,更不想承认“需要我的时代已经走开了”。

他在自己的路上拍了那么多反潮流的电影,有过别人质疑,跟别人撕逼,甚至开口大骂“中国有大批的垃圾观众”。

关于电影的制作,在万达公子王思聪看来,把电影变成好莱坞式的流水线标品才是最专业的选择,而冯小刚恰恰不识时务地想要证实,那些理想主义的纯碎与简单动人的爱情,同样可以穿越时空,触动每一代人的心灵。

这就像90后的年轻人读不懂60/70年代人眼里的那些情感一样,拥有无数不重样女友的思聪,又怎么可能体会当年部队文工团里那些羞涩的情感呢?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9张图片

说到此处,我想提一下最近流行的“佛系”90后。

当第一次看到“佛系”这个词语的时候,多少人偷偷的乐了。一时间,“佛系”人生,成了媒体界的狂欢,舆论的焦点。

当然,我也相信,“佛系”并非完全地自我放弃,更多的是90后面对压力下的自嘲和调侃。

只不过,相比媒体上那一句玩笑似的“最近过得好吗?”,《芳华》片尾的那句“你过得好吗?”可以说实实在在给所有“佛系”的90后上了一课。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10张图片

“怎么算好?怎么算不好?要看跟谁比了。跟陵园里的这些兄弟们相比,我能说不好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这句话会自惭形秽,更不知道走出影院后多少人会继续以往的潇洒生活。我甚至想象得到,90后的一代有着新时代的各种压力,可以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找到各种各样的时代借口而继续消极任性······

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洗尽铅华,我们在最好的时光虚度年华。

在这个到处轻飘飘的的时代,正是冯小刚坚持在这些艰苦岁月的电影中,用战争洗礼下的情感和品质,给我们这些享受着和平岁月的新一代,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生的厚重感。

《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_第11张图片

莫赋新词强说愁,此生正芳华。

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期盼的明日。我始终相信,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的人,价值感缺失无所定向的人,总是轻慢放荡游戏人生的人,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寄托未来的人。

青春虽逝,但芳华永远绽放!艺术和战争洗礼下的纯真年华也绝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致敬《芳华》,致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华》:原来父母爷爷一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