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读书、一直在学习,但是读到了,那真的是学到了吗?输入的方式方法错了,就像从壶嘴里往里灌水。
所以笔者听了“阿秋”的高效输入法,便想写出来分享一下、自己也可以条理性的思考、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果一个知识没有被你的大脑接受、理解,你在使用的时候你是没有主动权的,你是要被它牵着走的,而不是控制它去到你想要的地方。
行动模式
时间管理的纬度以提升时间密度——
以下面方法从情绪状态跳脱到行动状态,一旦行动,事情就会明朗很多。
生活中会有一些不得不做和有点想做的事情,笔者理解成必须的工作或者考试,在你内在需求前你必须挪开的众多路障称之为“不得不做”。而有点想做则是各种诱惑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老师也分享了两种方法,以对于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提供了方法论。
不得不做——三段式清理:
1、叫停情绪——以某种仪式感的方式叫停你的情绪(比如大喊一声“停”),从而从此时此刻“好烦、不想做”的情绪跳脱出来,转到下一个步骤中。
2、梳理现状——静下来,把你要做的事情一个一个列下来、梳理出来然后逐个击破。
(这种时候,你可能会很纠结,这个时候最好相信你的大脑,在你大脑最先想到的问题中一个一个排序。可以给自己规定5分钟或者10分钟马上梳理排序并进入下一步。)
3、锁定成就——不拿山头、绝不停留,你要一鼓作气的把事情全部做完。如果中间的停滞,下次从新开始很可能浪费更多的时间。
(不要问我有用没有,方法摆在这里,你要不要试试?)
ps.如何保持灵感?
运用环境能量,找个时间,比如中饭在外面吃,与外界环境发生一些交互(走进人群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你去想我在选择的时候是不是要有一个第二选择,其实并不需要,因为生活会把最直接的利益给你的,所以第一选择往往是最好的。
有点想做——提前设定:
我们并不是通过节省时间而打造我们想要的生活,而是先设定好我们想要的生活,然后再去考虑生活中的做与不做,时间则会自然而然的被节省出来。
提前设定生活,保持平衡。你的生活和你的时间其实是你自己一个选择权的结果,但是有时候往往你会把这个选择权交给别人。所以先要设立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去思考做与不做。去找到生活中的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被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拖向失控。
最好的一天:既有当下的故事也有远方的梦想,饱满有力不纠结。
其实笔者觉得这就是一个先设定一个对自身有足够成就感、满足度的大目标,如果想实现这个大目标自然要牺牲一些你的一些小确幸,那些可做可不做的小诱惑。
毕竟人的享受欲望和惰性几乎是天生的,能像米开朗基罗那样几乎不休不眠的人是很少有的。所以要想明白自己的追求什么,然后为之付出努力的时候,你才不会觉得辛苦。
想到柳永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还是可以拿来比喻你的终极目标若只是换来浅斟低唱,那么考取功名只是一种为达成最终目的的手段,而三变哥哥有另外的手段是写歌词,达官贵人可能做的上流些,歌词写手但也同样能泡吧撩妹温柔乡。
可你的终极目标如果位及卿相,那请好好学习,好好考试。
当然其中劳逸结合又保证了我们做不到不休不眠的人想要实现自己价值的紧绷的那根弦不至于崩断。
目标管理的纬度提升时间深度——
思考与行动的平衡——没有经过思考的行动多是无用功,没有行动的思考就没有办法创造价值。
设立自己的思考节点:
比如讲师自己本身——白天是行动的道场,早晚是复盘的良机。
早上的聚焦思考是开启一整天行动灵感的重要的仪式。
晚上的聚焦思考是对于当下保持觉察的重要方式,早上是对于开启一整天的重要仪式。每天保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会让你的时间密度会变得更高。
对于思考,也是对于一整天所行动方向调整与复盘,他会提高你的行动质量,对于你做的每件事是否有意义,比做多少事情更重要的,是每件事情的价值。我们希望一分钟能产出两分钟的效果,行动模式是行动加思考的结合,一方面是找到最佳的节奏点,另一方面是保持每天聚焦思考的习惯,能够帮助你拿回你行之有效的主动权。
心智模式
内在驱动保持生命体验——
让时间真正属于自己
时间黑洞:
有时候你会想别人起的早是因为他睡的早,别人比你成功是因为他开始的早,但这些可能对,但是并不绝对。
如果你觉得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的话,那么你的未来也会是你现在不断的重复,有了这种心智模式,那么你就算拥有了48小时但是你还是陷入一个死循环,是没有价值的。
(之前在读贝多芬想为什么贝多芬可以成之为贝多芬,那么我为什么成之为我,会有过去发生的所有造成了今天的我的问题,那么我是不是该想一想,下一秒的我,明天的,未来的我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而从现在开始?)
一切的坚持都是以内在驱动为标准的:
有时候你坚持一件事情,坚持着坚持着就有些对之想要换一换,或者怀疑,这些取决于你的一个目标坚持的标准,这些都是应该以内在驱动为基础的,如成就感、认知进化、好奇心、利他、挑战。只有内在驱动才是你能量的主体,才能带你兴高采烈奔向生活——所以忠于当下的选择,都是好选择——无所谓后悔
每当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你的内在驱动而非外在诱惑,等一年过后你回头看一看你可能觉得都还不错。最怕的一种状态是你被过去捆绑、外物所遮蔽、整天忙忙碌碌,但都不是最好的自己。每个当下不纠结、每个过往不回头、每个未来不强制的锁定就是最好的一个人生。
每天都不会觉得累,每天都打鸡血一样就是因为你与当下自我合一,与你内在驱动深刻的链接着。
怎么找到你的内在驱动呢,是你一件事你做起来废寝忘食,特别开心,没有结果也会愿意去做,那就是你的内在驱动。
外在对标加速个体升值——
榜样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以一个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去买榜样的书,听榜样的课,给榜样点赞。但是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成长吗,靠近我们的榜样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会容易成为榜样的傀儡。
所以应该先搞清楚这个人为什么会成为你的榜样,找他他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称为你的榜样。
不要学他的表象,你要学的是他的思维方式,你慢慢、慢慢的去逼近他,这样才是与榜样同行,而不是活在他的阴影下。
你的榜样是好比一个大学,你在他身学到东西,但是不可能永远不毕业。
你跟你榜样最好的关系就是,跳一跳,够不到。其实我们找了一个榜样,有时候也可以当作一个目标,学习他、与之同行、再尽力超过他。超过了就可以再换一个,这样也不会让自己懈怠和自满,毕竟有时候人生是有无限种可能的。
加速的小秘诀——从模仿到超越,让榜样助你成长,不要限制你的可能性。
齐白石也说过——学我这生,似我者死。意思也就是要学习他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你慢慢、慢慢的去逼近他,你要做的是与之同行,而不是在他的背后组成常常影子,毕竟江山代有人才出。
而从另一方面,笔者觉得,当今的一些产销书、一些牛人,他们在某一领域很强很正确,但是真的没有漏洞和不足吗?这是没有肯定答案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不断迭代,一边要绝对相信,一边在你成长之后去忠于自己,敢于提出疑问。就像是王守仁也会质疑朱熹,他可能是错的。那么用我们当今的思考去评论理学的一些东西,一部分还是肯定的。但是你给现在要求一个女孩让他三从四德,让她裹小脚,骂死你算轻的。
后记——
比起一天活24小时还是一天活48小时是不是真正敞开来活自己才是更需要自己去琢磨,时间本就是一个虚无的感念,真的让我们深刻起来的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反倒是说道最后,并不是一天活出48小时,而是你的生命轻如鸿毛,重于泰山的问题。你的生命到底怎么真正的活出大质量。
我们到最后都会拥有一个自己的思维模式,就看他有多大能量和多坚固牢靠。大家都有各自的方法让自己的思维体系更完善和成功,继而发展去达到曾经的传道,如今的变现。这其实也是我们读书会曾经交流过的,是不是我们当今的时代还能够实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而且如今社会的发展不像曾经“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主导文化,而认为男女性的思维方式之差异,那么如果再一次有过一场思想大繁荣,那么会不会有更有意思的思想火花迸发?
最终还是要回去想我为什么成为了我,在继而去想我要怎么成为我想要成为的我?
改变会痛,但是值得。